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模板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 题 目 重庆市热岛效应分析 专 业 测 绘 工 程 班 级 2006级2班 学 生 周 游 指导教师 徐 金 鸿 重庆交通大学 2010年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城市热岛效应的目的是通过观测城市各个区域的温度特点以及该区域的部分显著的特征(如该地区旁边有水体或者工厂的存在)所得到的结果,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确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效应的原因和缓解措施。 二、本题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传统研究方法多停留在从宏观大尺度范围内分析城区和郊区的热岛关系,而从微观小尺度上分析城区内地表热场分布和下垫面类型、城区各部分具体分布关系的研究较少。 从事气候学的研究者更多从地表能量平衡、气候模型、统计学模型(如人工神经网络、灰色模型、相关分析等) 来解释城市热岛形成、时空变化与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人口密度、容积率等因素的定量关系,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统计学模型难以从机理上分析热岛效应形成与变化的驱动机制. 发展趋势 (1)遥感与气候模型结合。 热红外遥感和气候学的交叉融合为城市热岛的观测和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是城市热岛研究的发展趋势。 (2)城市热岛机理及缓解对策的研究。 城市热岛的形成、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热岛的机制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分析城市热岛变化背后的各种驱动力,最终揭示城市热岛的形成、发展变化的驱动机制。 (3)多平台、多尺度、多角度遥感数据的综合应用。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的出现使得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观察地表的细节特征、进行大比例尺制图以及监测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成为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关于热岛效应的主要分析方法 1.基于定量遥感技术的热岛效应分析 2.基于GIS和遥感的热岛效应分析 3.基于AVHRR和DEM的重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 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势,第一种方法流程简单,算法相对简便;第二种方法主要是基于水体的热岛效应分析;第三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山地的热岛效应分析,但做法比较复杂。 四、我所采用的方法及步骤 对重庆市热岛效应这个论题我采用的是基于定量遥感技术这个方法,其主要步骤有: (1)图像真彩色融合和图像感兴趣区域裁剪 (2)土地利用分类信息提取 (3)提取NDVI (4)城市亮温反算 [1]等效大气平均温度 [2]大汽透射率 [3]地表比辐射率 [4]星上亮温 (5)结果分析 流程图如下: 五、研究重点 修改重点在温度获取和热场分析 使用Erdas和ENVI软件对重庆市遥感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并利用这些特征进行NDVI的提取和亮度温度反演。 六、参考文献 [1]Howard L.Climate of London Deduced from Metrological Observations(Vol.1),3rd Edition[M].London:Harvey and Dolton Press ,1833. [2]蒋世章,余 明,季 青.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08,(12) [3]朱正伟,王 猛.城市热岛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污染防治技术.2009,22(2) [4]陈群玉.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分析及缓解措施[J].生态与环境.2008 [5]孙越霞,张于峰. 城市热岛现象的分析与机理研究[J].暖通空调,2004,34(12):24~28. [6]吴宜进,王万里,邱爱武,李成尊,张振德. 武汉城市热岛的主要形成机制[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7(4):75~78. [7]Koen Steemers,Nick Baker,David Crowther.Radiation absorption and urban texture[J].Building Research Information,1998,26(2):103~112. ,俞炳丰,胡汪洋,罗昔联,秦临香.城市热岛效应的灰色评价与预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38(9):985~988. [9]苏伟忠,杨英宝,杨桂山.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6):697~702. [10]路 远,吴 丹,金 伟,侯德鹏.地表红外辐射建模研究[J].红外技术,2008,30(2). [11]但尚铭,安海锋,但 玻,许辉熙,杨 玲,陈刚毅.基于AVHRR和DEM的重庆城市热岛效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18(7) [12]李成范,刘 岚,周廷刚,张 力,吴忠芳.基于定量遥感技术的重庆市热

文档评论(0)

yaobanw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