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Gilbert综合征
(一)、Gilbert综合征
Gilbert综合征又称为体质性肝功能不良性黄疸,属一种较常见的遗传性非结合胆红素血症,1901年Gilbert首先报告。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多无明显症状。Gilbert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病人主要为青少年,男性多见。发病率大约为5%左右。
临床表现
1.可无明显症状;
2.长期间歇性轻度黄疸;
3.部分病例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不适;
4.肝脾无肿大或轻度肿大。
2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青少年发病,随年龄增加,黄疸逐渐减退,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黄疸,疲劳、饮酒、感染或月经期黄疸加重。
3.苯巴比妥或导眠能可使黄疸减轻或消退。
4.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含量正常。无显性或隐性溶血性黄疸。
5.肝功能试验、溴磺太钠试验、肝脏活检正常。
治疗原则
1.Gilbert综合征无需特殊治疗。
2.必要时可服用苯巴比妥有降低血胆红素的作用。
用药原则
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2)、Dubin-Johnson综合征
Dubin-Johnson综合征又称为慢性特发性黄疸,为遗传性结合胆红素增高Ⅰ型,1954年Dubin等首先报告。Dubin-Johnson综合征临床表现特点为长期性或间歇性黄疸。多数研究表明Dubin-Johnson综合征血缘相近比率很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家可多人发病,病人是Dubin-Johnson综合征致病基因的纯合子,但也有些病人并无家族史。常见于青年人,世界各地均有病例报告。
1临床表现
1.可无明显症状;
2.轻中度黄疸、尿色加深;
3.右上腹不适或隐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黄疸、肝脾轻度肿大或轻微压痛。
诊断依据
1.青少年发病,常有家族史。
2.慢性反复发作性轻中度黄疸、尿色深黄、乏力、肝脾轻微肿大。饮酒、饥饿、过劳、感染或妊娠时加重。
3.血清结合胆红素轻-中度增高,尿胆红素阳性。
4.溴磺太钠试验45分钟时正常或稍高,120分钟时潴留显著,呈双峰曲线。其他肝功能试验基本正常。
5.口服胆囊造影不显影,静脉胆管造影可显影,无肝内外胆管梗阻。
6.肝组织色深呈绿或黑褐色,肝实质细胞内明显的脂褐素颗粒。
7.尿中粪卟琳排泄障碍。
治疗原则
1.Dubin-Johnson综合征预后良好,无需特殊治疗。
2.苯巴比妥有助于降低血胆红素。
用药原则
黄疸较深时可加用苯巴比妥口服,有助于血胆红素的降低。
(三)、crigler-najjar综合征
crigler-najjar 综合征(crigler-najjar syndrome,CNS)又称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Ⅰ型罕见,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
疾病中文名称
克里格勒-纳贾尔综合征,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黄疸
2疾病描述
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新生儿和婴幼儿的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又称先天性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症、伴有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等。根据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程度,又分为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和Ⅱ型。
3症状体征
Ⅰ型罕见,由Crigler-Najjar 于1952 年首先报道。患者是致criglel-najjar 型基因的纯合子。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出现黄疸,多在出生后1~4 天即有显著黄疸,胆红素浓度可高达289~816μmol/L,90%为非结合胆红素;由于非结合胆红素对脑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出生2 周内常出现肌肉痉挛和强直、惊厥、角弓反张等胆红素脑病表现。患者无溶血现象,胆汁呈无色、无胆红素,胆囊造影正常。Ⅱ型少见,但较Ⅰ型多见,于1962 年发现,是致Grigler-Najjar 型基因杂合子。患者出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也有在幼年或成年期发病。病情较Ⅰ型相对较轻,无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亦正常。黄疸程度较Ⅰ型稍低,血清胆红素波动于85~374μmol/L,胆红素脑病少见。胆汁有色素,粪便中也有相当量的尿胆素。仅有少数病人因血中非结合胆红素较高,从而引起锥体外系的损害。其他肝功能检查皆正常。
4疾病病因
crigler-najjar 综合征Ⅰ型,首先由Crigler 等于1952 年报道,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多为近亲婚配。患儿肝细胞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完全缺乏,不能形成结合胆红素,致血中非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