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设.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五从军征设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画面上的她,你们应该不陌生,那小时候有想过成为这样的英雄吗?为什么? 向往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意境; 有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概;(巾帼不让须眉啊)。 一、导入 1.梦想总是美好的,但现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争除了会出英雄之外,它还会带给了人们什么?(视频) 2.看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3.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一首和战争有关诗歌,齐读课题。 二、了解乐府、初读全诗 1.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乐府诗。对乐府诗你又知道些什么? 2.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3.自由读:请大家自己大声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4.这首诗中有很多生字比较难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课件) 5.范读:班里谁的朗读好,请他先来读读这首诗。 6.齐读。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读过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表达吗?—悲 2.感受“悲”:你从哪里体会到了“悲”呢?(小组交流、全班分享) *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65年,两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是乡人,你会怎样告诉他这个消息呢?你用这种语气读一读。 假如你就是老人,在返乡的路上会想到这些吗?那会想些什么呢? *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是啊,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却是……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 *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可现在—— 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可现在——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 (齐读 *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想象老人看什么? 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他一个家庭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正是无休无止的残酷的战争、黑暗的社会使无数的家庭成了:松柏冢累累。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 四、了解诗歌背景: 这首诗写于两汉时期,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汉武帝在位时,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而成了松柏冢累累,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的痛苦。曹操的《蒿里行》曾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让我们一起读起这首乐府诗,再一次体会老兵的悲苦吧! 师引 和同桌一起背一背。 五、读写结合,深化感悟: 1.你能用现代文来讲述这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故事吗?请拿出纸笔,试着写一写。你可以改写全文,也可以选其中的一个场景,还可以再写上你的感受。 2总结:是啊!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还有……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在不同年代不同文人笔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对我而言,绝对是个软肋。而这次,却独独是诗歌,还是一首描写战争主题的乐府诗,还是在京城,天子脚下“班门弄斧”,这次说是挑战,一点不假。我这颗一直扑腾扑腾的小心脏,直至今日,才真正“落地”。 现如今,都说教学设计要做到“删繁就简”,特别是在听了郑国民教授报告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简约简约再简约的设计理念。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抓三个环节:读诗——悟情——练写。在感悟一块,我以一个“悲”字拎起全诗,去寻找不着一悲,却处处是悲的句子体会。在练写中,给孩子们多向选择,可以将全诗改写为现代文,也可以写写其中的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你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解题释题。一开始,我想着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诗题,而且是诗中的第一句,如果学生已经可以理解了诗句大意,那题目大可略过不计。但今天听过海淀区教研员的评课后,突然醒悟过来。我们在讲习作时,常常提醒孩子们要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好名字,为什么?不正是想通过题目来让我们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看到作者的智慧所在吗?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a238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