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_培训课件.ppt

心理咨询师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__培训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公元5世纪到16世纪,即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宗教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希波克里特关于心理异常的朴素唯物主义见解,彻底被镇压,极端的神秘主义占据了绝对优势。这时,心理异常现象,完全被看作魔鬼附身,于是鞭打、火烧、禁闭、捆绑作为驱鬼的手段横加在患者身上。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心理的异常的解释,其实很简单。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潜能”概念,同时赋予“潜能”具有趋向完善的性质和特点,他们认为心理的异常是由于“潜能”趋于完善的特征受到了阻碍,是“自我”无法实现的结果。比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异常最基本的表现是“存在焦虑”。这种“存在焦虑”就是“存在”和“责任”的冲突。由于人的根本意义是人的“存在”,所以“责任”便成为“存在”得以实现的阻碍因素。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 (一)、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如果一个人的某种心理或行为被疑为有病,就必须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其心理或行为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有心理障碍的人,他们的脑部,应当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他们的大脑中,已发生了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而这种病理变化,才是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这种做法,对心理障碍的研究,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 (二)、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显示常态分布。在常态曲线上,居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以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这种判定方法多以心理测验法为工具。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对的。 (三)、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涵盖两个方面,一是指病人的内省经验,如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自己觉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其二是就观察者的内省经验,如观察者把被观察的行为与自己以往经验相比较,从而对被观察者做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的经验,所以评定行为的标准也就各不相同。当然,如果观察着统统接受同一种专业训练,那么,对同一个行为,观察者们也能形成了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对许多心理障碍仍可取得共识,但对某些少见的行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意见截然相反。 (四)、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这时,我们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个人的社会行为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那么,我们就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一判断,是将此人的行为与社会行为常模相比较之后得出的。 郭念锋(1986、1995) 认为,既然目的是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只有如此,才能使该问题明朗化。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是“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