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运昌
金运昌:管窥草书《平安帖》
2010-10-28 15:22 作者: 网络转载
书圣王羲之作品草书《平安帖》
中国的“书圣”王羲之虽无真迹传世,但千百年来国人却一直从他书作的摹本和刻本中,汲取着无尽的精神和艺术滋养。尤其是历经千年的王书唐宋古摹本,由于较为全面地承载了原作的各种信息,历来受到极度的珍视与推崇,是当之无愧的民族文化瑰宝。
嘉德公司今年征得清宫旧藏王羲之草书《平安帖》,将于秋拍隆重推出。此帖清亡后如神龙潜踪,杳无消息。徐邦达先生等极少数有缘人曾窥见真容。此次它的公开面世,将在人们已熟知的二王书法经典中再添一件重器。这是中国书法界、艺术史研究界和书画收藏界的大事。
一、《平安帖》的作者
草书《平安帖》共四行四十一字,无作者名款。历史上大多数人认为是王羲之所书。
第一眼见到它的图像,我马上联想到的是自己年轻时反复临摹过的《十七帖》。《十七帖》是唐太宗御府所藏的一卷王羲之尺牍,共有二十九札。其风格含蓄凝重,历来公认为羲之成熟期的今草代表作。太宗曾命解无畏勾勒一卷充作弘文馆的“馆本”,这卷“馆本”后被人刻石,宋拓藏上海图书馆。另有其中二札的古摹本——《游目帖》和《远宦帖》,分别藏于日本私人(闻二战已毁)和台北故宫。
现在,我们拿宋拓《十七帖》、古摹《游目帖》、《远宦帖》照片与嘉德这件《平安帖》并几而观,四者虽然质地不同,摹手的笔性与水平有异,但很明显地,它们的底本,都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年龄阶段所书写的——不仅书体相同,风格相同,连具体字的体势与使转也如出一辙。这种对比研究,对于我们确认《平安帖》的作者,进而确立《平安帖》在书法史上的位置,十分必要。
至于宋人姜夔《绛帖平》谓此帖为“子敬(王献之)书”的观点,我们已不能详其依据。要之,“二王”虽为父子,然字势与笔路都大不一样。所谓“羲之内擫,献之外拓”,书史早有定论。试以《十二月割至》、《鸭头丸》等献之名帖与《平安帖》并观,此理至明。
二、《平安帖》的艺术地位
北宋《宣和书谱》记载御府所藏二百四十三件王羲之法书中,就有草书《平安帖》一件(另有同名行书一件,摹本今藏台北故宫)。北宋潘师旦刻《绛帖》二十卷,亦收入王羲之《告姜道帖》(《平安帖》之别名,即姜夔指为献之书者)。南宋《澄清堂帖》亦刻入《告姜道帖》。以上三种重要著录,表明了早在宋代,《平安帖》在公、私鉴藏家心目中已经具有的显赫位置。
我所见澄清堂刻本《告姜道帖》有九行七十五字。今嘉德所征《平安帖》,当是佚失了后五行的一个半截摹本。但由于它是墨迹,价值非刻帖可比,故文征明当年得到之后,还是十分珍重地将其刻入了自己“主编”,儿子文彭、文嘉摹勒的《停云馆帖》。《停云馆帖》是明代顶级刻帖之一,内容、摹勒皆极精审,当时即已风行。后来帖石由长洲文氏先后转归寒山赵氏、武进刘氏、常熟钱氏、镇洋毕氏、桐乡冯氏等,都曾大量传拓行世,对明清两代书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平安帖》也就随之名满士林,成为习书者非常熟悉的羲之草书经典。逮至晚明,董其昌刻《戏鸿堂帖》,据澄清堂本摹勒了《告姜道帖》。稍后的陈瓛刻《玉烟堂帖》亦然。这两部刻帖影响亦极广大,客观上更增加了《平安帖》的普及程度。由此可知,清乾隆帝得到《平安帖》后,将其著录于《石渠宝笈》,并欣喜地题赞“可亚《时晴帖》”,绝对不是偶然的。
可惜的是,乾隆帝获此帖的时间大约很晚,加题时已是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集内府法书之大成的御刻《三希堂帖》、《墨妙轩帖》早已完成,《平安帖》遂无缘跻身清宫刻帖之荣耀。此后不知何时,它流出宫廷,“隐居”人间,又错过了照相术昌明后百余年来的“出版大潮”,各种影印王羲之法书图录中皆不见其踪影。难怪今人骤见鸿宝,颇觉眼生。作为艺术史研究者,我们有责任阐明它在历史上的巍巍地位与赫赫声闻。
那么,就这件古摹本本身而论,它的艺术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粗略言之,王羲之法书传世临摹本可分三个档次:
1. 极品。如辽宁省博物馆藏《姨母帖》、《初月帖》,日本宫内厅藏《丧乱?二谢?得示帖》,日本前田育德会藏《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台北故宫藏《平安?何如?奉橘帖》等。皆属“大开门”的唐摹精品,形神兼备,仅“下真迹一等”。
2. 上品。如台北故宫藏《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天津博物馆藏《寒切帖》、《干呕帖》,上海博物馆藏《上虞帖》等。时代在唐宋之间,钩摹技术较之上述“极品”略逊一筹,但摹写认真,忠实原作,故仍不失为艺林至宝。
3.下品。如台北故宫藏《大道帖》,北京故宫藏《雨后帖》等。多出宋人之手,临写以意为之。笔法或有精窳之分,然原作形貌保存甚少。仅可作为研究王字流传的重要参考资料而已。
“对号入座”一下,嘉德这件《平安帖》,理应归入“上品”之列。乾隆皇帝说它“可亚《时晴帖》”,徐邦达先生说它“勾摹水平,大略相等于今见之《上虞》、《干呕》二帖”,都已经讲得十分清楚具体。至于《快雪时晴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