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doc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年应景岁朝图乾隆帝是这样过春节的

新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李亚玮 “岁朝”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在《后汉书·周磐传》中有“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的记载。国人过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其称谓在各时期也不尽相同,例如先秦称为“上日”、“改岁”;两汉称为“正日”、“岁旦”;魏晋南北朝称作“元日”、“元旦”,而唐代以后也多以此为名。事实上,最初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且夏、商、周与秦朝所定岁首之日也不同,直至汉武帝太初元年才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在辛亥革命以后便采用公历计年,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作为应景之作,古代绘画中的《岁朝图》最初是在宋代宫廷中兴起的,流传至今年代较早的作品是北宋画家赵昌与董祥创作的《岁朝图》。此类创作一般分为两种:一是描绘辞旧迎新的庆贺祝拜场景;二是以蔬果、文房等入画,赋予其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多以“岁朝清供图”命名。通过前者可以一窥古人的迎春习俗,后者则反映出文人墨客的古雅情调。 《岁朝图》中的春节习俗:门神、爆竹、宴饮与拜年 古时的春节习俗在先秦已出现萌芽,虽然当时是与立春节气有关,但也是为了欢度新年而在新旧交替之际进行的。此时期的礼俗包括傩祭、立桃人、扫尘、宴会、祭祀祖先等。汉魏时期是春节习俗的定型期,相关庆贺活动有除夕驱傩、正旦朝会、立神荼郁垒、放爆竹以及聚宴饮酒等。到唐宋时期,春节习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傩祭活动的民俗性与娱乐性增强,另外还要守岁、立门神、挂年画、帖春联。而拜年的习俗在此时也趋于完善,不仅有尊卑长幼之分,还要互送节物。在宫廷中皇帝要在早朝时接受百官的祝祷,官员之间社交性的拜年出现了以“名刺”代贺的情况,很多官宦之家并不亲自登门拜年。此后,明清之际的春节习俗也基本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旧俗。从春节习俗的演变过程来看,其宗教功能逐渐弱化而娱乐性逐渐增强,人们在力图营造欢庆氛围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扫尘 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便有了“陈陈布新”的含义。据《诗经·豳风·七月》记载:“穹窒薰鼠,塞向墐户,磋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可见在迎新之际,人们要清扫垃圾、驱赶老鼠,并封闭窗户躲避寒风。在明代李士达(款)作于1615年的《岁朝图》中就描绘了扫尘的场面,画中一文士倚桌案坐于阁中,屋外一童子正拿着扫帚清扫院落,为庆贺年节做准备。立门神 立门神的习俗萌芽于祀门,在周代已将其定为祀典之一,《礼记·丧服大纪》中即有“君释菜,礼门神”之说。先秦时期的立桃人就是立门神的前身,以此驱邪御鬼。从汉代起,门神有了具体的形象与名称,例如著名的神荼与郁垒,人们将二者之形或是名字绘于门户与桃符上,南朝梁代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的记录。到了唐末五代之后,民间多以钟馗作为门神,这源于钟馗为唐玄宗捉鬼的典故,也有学者认为钟馗的形象是由商代主持祭祀的“仲居薛”等演变而来。宋代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称宋人在岁旦之日有“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的习俗。到了宋末,以秦琼、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现象也很多见。 在流传至今的古代《岁朝图》中,明宪宗朱见深创作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岁朝佳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即是以钟馗为描绘对象,而此画也可看作是祈福的宫廷年画,在作品右上方有“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的御题。画中的钟馗一手持如意,一手扶在小鬼的肩上,他犀利地盯着飞来的蝙蝠(意为福来),而小鬼则双手捧着盛有柿子和柏枝的托盘,意为“百事如意”。可见,此时的钟馗也开始具有吉祥的寓意。此外,在宋代还出现了以文官充当门神的新样式,代表着富贵、权势等寓意,例如在传为李嵩的《岁朝图》中,“不但宅门上绘有武将门神,而且在堂屋隔扇门上还出现了文官打扮的门神,这种形象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成为标准的门神样式”。 放爆竹与敲锣鼓 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在正日燃放爆竹的习俗,其目的在于通过爆竹的巨大声响来驱除恶鬼。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升,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山臊是民间传说中的恶鬼,长丈余,人脸猴身,遇之可令人得寒热病,但此鬼最怕爆竹,因此古人在春节时燃放爆竹是为了吓跑山臊,驱逐瘟邪,求得平安。此外,正月敲锣打鼓的风俗历史虽然不可考,但在古人所绘《岁朝图》中却很多见,这一场景多与燃放爆竹的活动并置在一起描绘。 明李士达《岁朝村庆图》 《岁朝村庆图》中放爆竹与敲锣鼓的场景 明代画家袁尚统的《岁朝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日,画中的众多孩童在院中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内有三位长者同桌对饮观看儿童嬉戏。明代画家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出现同类场景,此画作于戊午腊月的石湖,上有乾隆皇帝的题诗与多方内府鉴藏印。作品描绘了村庄中的儿童燃放鞭炮

文档评论(0)

dashew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