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
全 蚀 病 的 克 星
--全蚀净
目录
一.全蚀病概述
二.全蚀病的识别办法
三、全蚀病的发病规律
四、全蚀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五、全蚀病病害的常规防治措施
六、全蚀病防治的重大突破
七、全蚀净的作用机理
八、全蚀净的使用特点
九、全蚀净的使用药量和方法
十、全蚀净使用注意事项及中毒与急救
十一、全蚀净防效概述
一、概况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一旦发生很难控制,患病麦田轻者会造成减产,重者将会绝收,严重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已被农业部列为检疫病害。全蚀病主要以带菌种子远距离进行传播,在传入地借助病株残体、农事活动、风、水扩散。最早于1852年发现于澳大利亚,分布于全球各地,我国于60年代最早发现于山东省,以后逐步扩散到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等19个小麦生产主要省份,9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免耕的普及、种子的频繁调运、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导致小麦全蚀病在许多省份严重发生,蔓延扩展迅速,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轻者减产10-20%,重者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已成为制约我国小麦稳产高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被
由于小麦全蚀病属于土传病害,主要侵染小麦根系和根茎部,发病隐蔽症状不容易识别,导致很多农民朋友不能准确的在田间进行识别。
二、全蚀病的识别办法---“黑脚”+“白穗”=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15厘米以内,根系染病后变黑,俗称“黑脚”, 根及茎基受害后导致养分和水分不能向地上部分运输,会出现“白穗”症状。受土壤菌量和根部受害程度的影响,田间症状显现期不一。轻发病地块在小麦灌浆期病株开始显现零星成簇早枯白穗,远看与绿色健康植株形成明显对照;重病地块在拔节后期即出现若干矮化发病中心,麦田生长高低不平,中心病株矮、黄、稀疏,。
各期症状主要特征如下:
分蘖期:地上部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化,基部黄叶多。冲洗麦根可见种子根与地下茎变灰黑色。
拔节期: 病株反清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向上变黄,似干旱、缺肥。
抽穗灌浆期: 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在潮湿麦田中,茎基部表面布满条点状黑斑,形成“黑脚”,在因病早死的麦株基部叶鞘内侧生有黑色颗粒状突起即,子囊壳。在土壤干燥的情况下,多不形成“黑脚”症状,只是形成“白穗”。
三、全蚀病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15厘米以内。在小麦上有两次侵染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小麦冬前三叶期,为主要的侵染高峰期,受侵染的麦田表现为病苗矮小,分蘖明显减少,叶片发育不良,根系变黑。第二次侵染期是在春季分蘖高峰期,扬花灌浆期症状为根系明显发育不良须根少而短,严重时根系变黑腐烂,易拔起。由于小麦根部被破坏,到灌浆期根系运输养分和水分的能力急剧降低,地上部枯黄死亡,形成“白穗”,后期小麦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变黑,俗称“黑膏药”,此外据文献记载,小麦全蚀病除寄生小麦外还寄生于玉米、大麦、谷子、高梁和禾本科杂草在内的350种植物,如此广泛的寄主,也为防治和根除全蚀病造成了困难。
四、全蚀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小麦患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千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拔节前显病的植株,往往早起枯死,拔节后显病植株,收获期测定结果,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分别减少34.8%-45%和42.2%-48.9%,减产50%左右。灌浆期显病植株,千粒重降低11.2%-20。6,减产20%以上。全蚀病扩展蔓延较快,麦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一般只需3年左右时间。许多农民将小麦全蚀病称为小麦的“癌症”。
五、全蚀病病害的防治措施
小麦全蚀病在我国被列为检疫性病害,目前生产上推荐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农业措施:1,搞好种子检疫,严保无病区,防止带病菌种子传入无病区,2.封闭扑灭零星发病区,对零星初发地块发病中心的根茬全部拔起并烧毁,并进行药剂处理。3.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硼肥、锌肥、钼肥等),可提高抗病能力。4.轮作倒茬,适时晚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化学药剂防治:最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福美类杀菌剂(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已唑醇、福美双等)。施药方法有: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田间喷雾或灌根,应用以上方式确实能减轻小麦全蚀病的危害,但是现在化学药剂防治的药剂成本高,一般亩成本为70-80元以上,同时多年使用以上药剂,病菌已经产生抗性,防效很低,同时使用上述药剂用量不容易掌握,超过安全剂量后极易影响到种子发芽率、分蘖和根系生长,最终影响产量,因此难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农民朋友亟需一种简便易行成本较低的防治办法来防治全蚀病。
六、全蚀病防治的重大突破-全蚀净问世
全蚀净的问世为农民朋友防治全蚀病提供了一种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身边的垃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身边的垃圾.doc
- 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全)小学综合实践课标复习题(全).doc
- 小学综实六下《探索宇宙》教案小学综实六下《探索宇宙》教案.doc
- 小学艺体组工作计划(白云小学小学艺体组工作计划(白云小学.doc
-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运用电教媒体_完善英语教学艺术性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运用电教媒体_完善英语教学艺术性.doc
- 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小学识字教学方法研究.doc
- 小学英语职称考试小学英语职称考试.doc
- 小学语文12册复习册小学语文12册复习册.doc
- 小学语文二下归类复习卷三(字、词、句)小学语文二下归类复习卷三(字、词、句).doc
-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分类复习资料(整理)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分类复习资料(整理).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