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东林煤矿火灾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林煤矿火灾设计.

课程设计 设 计 题 目: 矿井火灾防治技术 专 业 班 级: 安全工程11-1 学 生 姓 名: 向 宗 伟 指 导 教 师: 宫 良 伟 设 计 时 间:2014年6月9日-2014年6月14日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区 目 录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构造 1 第一节 矿井概况 1 第二节 矿井地质 1 第三节 煤层 3 第四节 水文地质条件 5 第五节 其他条件 6 第二章 矿井通风系统与开拓开采 8 第一节 通风概况 8 第二节 开拓方式 9 第三节 采煤方法 9 第三章 矿井煤层自然发火和外因火灾 11 第一节 矿井煤层自然发火 11 第二节 井下外因火灾防治及装备 12 第四章 矿井防灭火方法 14 第一节 布置合理通风系统 14 第二节 采取合理开采技术 15 第三节 防治煤炭自燃技术 17 第五章 矿井防灭火设计 19 第一节 对采区进行预防性灌浆 19 第二节 井下喷洒阻化剂 26 第一章 矿井概况及地质构造 第一节 矿井概况 一、位置交通 重庆南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东林煤矿(以下简称东林煤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行政区划属重庆市万盛区万东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6o53ˊ2005~106o54ˊ4935,北纬28o56ˊ3003~28o59ˊ1233。南与鱼田堡煤矿相接,北与砚石台煤矿相邻,南北走向长7.05km,地质工作面积约为18km2,深部技术边界为-600m。 东林煤矿位于万盛城区南部,矿部距万盛城区约4km,万盛~黑山谷的景区公路从东林煤矿北、东侧经过,另有出矿铁路通往三江与川黔线接轨。 二、自然地理 东林煤矿展布在四川盆地与黔北高原接壤地带,山脉走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为东西转南北向。总体地势由南东向西北逐渐降低,最高点为大宝顶,标高693.00m,最低点为腰子河,标高为309.20m,一般山脊550~600m,属中低山地形。 区内的栖霞组、茅口组、长兴组石灰岩一般构成陡峻的单面山或梁状山脊。龙潭组、玉龙山组、飞仙关组岩系多被剥蚀呈串珠状的洼地,植被茂密。嘉陵江组石灰岩则构成较为开阔的侵蚀槽谷或山间凹地,总体而言,矿区属构造剥蚀地貌。 井田内的腰子河为常年性河流,发源于井田东面山区,蜿蜒于山间凹地,汇入蒲河后,流入綦江水系,汇入长江。 第二节 矿井地质 一、区域地层 区域内地层除泥盆系、石炭系和第三系地层缺失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在该区东南部,中生界地层主要出露在西部,新生界地层只有第四系地层。 二、井田地层 东林煤矿井田范围内,出露地层最早为志留系中统韩家店组,必威体育精装版地层为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以三叠系地层分布最广,二叠系次之,志留系地层出露于东南缘,第四系冲积、残积层仅分布于地形低洼、冲沟及河谷两岸。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三、煤系地层 含煤地层龙潭组与下伏茅口组假整合接触,与上覆长兴组整合接触,厚度87.80m。 (1)杂色角砾岩:角砾成份以硅质为主,砾径0.5~10cm,填隙物为硅质碎屑及铝质粘土矿物,平均厚度3.28m。 (2)铝质泥岩:褐灰、浅灰色,块状构造,含浸染状、斑点状、团块状黄铁矿结核及植物根化石,平均厚度2.12m。 (3)K1煤层:黑色半亮~半暗型煤,简单结构,局部见1~2层夹矸,厚度0.69~3.10m,平均1.3m。 (4)泥岩、砂质泥岩:局部含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含有机质及黄铁矿结核,厚0.75~6.04m,平均3.14m。 (5)石灰岩: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偶夹薄层泥岩,见生物搅动构造,含珊瑚等化石,厚0.87~5.92m,平均2.61m。 (6)泥岩:下部为黑灰色泥岩,含粉砂质泥岩夹泥灰岩、菱铁矿岩,上部为灰色粉砂岩、细砂岩,脉状层理,次圆~次棱角状,厚5.54~12.20m,平均8.35m。 (7)K2煤层:黑色半亮~半暗型煤,简单结构,局部见1~2层夹矸,厚度0.10~1.52m,平均0.62m。局部可采。 (8)石灰岩夹硅质灰岩:深灰色,厚~中厚层状,生物搅动构造发育,主要成份为碳酸盐类,厚度9.60~20.10m,平均10.18m。 (9)砂岩:灰色、深灰色粉砂岩、细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泥质粉砂岩、菱铁矿及煤线。波状、脉状层理,厚5.80~14.30m,平均11.44m。 (10)K3煤层:黑色半亮型煤,简单结构,厚度、层位稳定,全区可采,厚度1.36~5.35m,平均2.3m。 (11)泥岩、砂质泥岩:深灰色,局部夹粉砂岩,水平层理,厚2.04~8.50m,平均3

文档评论(0)

bhz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