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改版《咬文嚼字》ppt
咬文嚼字释义 读文章1-5段,概括内容,找出其中所举的例子,思考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 1段:举郭改“你是没骨气的文人!”台词 说明的道理:句式改变,意味就改变。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咬文嚼字”了吗? 举例证明文字和 思想感情的关系 6段:无论是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事例:1、“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2、《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8段:总结全文,提出希望,点明主旨。 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文章举了哪几个“实例”?说明了哪些“道理”?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改诗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做诗文的人从古 籍中找辞藻、乞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灵 思考:全文分为几部分,概括段意 评价作者的观点 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发人所未发。 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正确: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关键所在。 深刻: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性,运用充分的典型例证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刻,发人深省。 ?内容启示 让我们明白文学艺术能否进步的根本在于语言咀嚼是否到位。 让我们明白作家的语言修养程度与其艺术成就甚至一个时代的文学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 让我们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引起了我们对提高自身语言修养问题的重视。 让我们明白对待语言文字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从而自觉养成一种对待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 让我们明白语言文字的套板效应是要不得的。 让我们明白文字和思想感情息息相关,文字的咀嚼实质上就是思想感情的推敲.作为读者,阅读时品味语言,就要品出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作者,写作时要推敲语言,就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务求思想透彻,情感凝练。 让我们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不迷信盲从权威;运用语言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让我们明白了文学艺术达到完美境界的奥秘。 让我们明白现在的文坛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 * * * * * * * *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P41第二段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主 题 2段:比较“你是”与“你这”的不同 3段:引出在文学上,“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观点。 事例:王若虚改《史记》一段。 说明的道理:文章的字数不同(增减),意味也不同。文章的好坏,主要是意味,是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 4段:说明王若虚改文不成功。 5段:更动了文字,就更动了思想情感(意境),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事例:“推敲”的故事。 说明的道理:文章中字眼不同,意境就不同。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的实质,是推敲思想情感。 不同句式(“你这”“你是”) 文字增减(李广射虎) 不同字眼(推、敲)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既可 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7段:字的联想意义用不好,容易产生流弊。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