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翻译作品 郭沫若与翻译论战.doc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沫若翻译作品 郭沫若与翻译论战 摘要: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且不足,致使这一领域成为一块是非之地。“五四”期间,我国文人间翻译论战颇为频繁,其激烈之程度可谓空前。首先,围绕郭沫若及其创造社同仁与胡适、茅盾及鲁迅等文人的几次翻译论战,分析了论战的缘由以及论战对我国译坛… 神秘企业广招“夜行侠”20世纪60年代末,康涅狄格州西南部丹伯里市的珀金·埃尔默公司开出了上百份报酬丰厚的雇佣合同,引得美国各地的人才纷纷前来投效。这家企业的入职面试程序却把应聘者吓了一跳——坐在他们面前的竟是联邦特工,除了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应聘者… 热播电视剧《甄嬛传》,通过一幕幕充满阴谋和陷害的后宫争斗戏,展现了雍正身边的女人“甄嬛”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甄嬛”这个人?大清后宫的女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就为大家还原历史真相。喜欢看宫斗戏的观众会发现,大清后宫有很多像甄…   摘要: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人们对其认识尚且不足,致使这一领域成为一块是非之地。“五四”期间,我国文人间翻译论战颇为频繁,其激烈之程度可谓空前。首先,围绕郭沫若及其创造社同仁与胡适、茅盾及鲁迅等文人的几次翻译论战,分析了论战的缘由以及论战对我国译坛所带来的正面与负面影响,然后对几次翻译“论战”作出了评价。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郭沫若;胡适;茅盾;鲁迅;翻译论战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4-0227-05   “五四”时期,我国前辈译家认识到了翻译的重要价值和社会功能,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译介过来。由于我国当时没有专职翻译队伍,一代文人便自觉地担负起了翻译的重任,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由于译家们所选作品的题材与体裁不一,其翻译方法与手段也就因人而异。译家不同的文学主张影响其翻译理论和主张,加上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特性,翻译争鸣不可避免。但由于宗派情绪的对立,有的借翻译批评之名,实行各派别间的相互攻击和漫骂。这使得当时中国文坛笼罩在一片“唇枪舌战”的烟雾之中。论战过去多年,我们应对其有个公正的评价。本文主要论述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与胡适、鲁迅和茅盾等文人的几次翻译论战,以澄清一些翻译史实。   一、与胡适派文人的论战   “五四”时期,以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高举浪漫主义旗帜登上中国现代文坛,为新文学开创了内部论争的新局面。创造社同仁一上阵就又是跟当时鼎鼎有名的胡适博士论辩,又是跟声势浩大的文学研究会对垒,其胆识令人钦佩。但他们考虑问题尚欠全面,故在新文学内部造成了“自相残杀”的局面。由此看来,翻译论争的消极影响不可否认。但通过论战,阻止了“滥译”的蔓延,促进了翻译质量的提高。因而翻译“论战”的积极意义也不可抹杀。   造成“论战”的主要原因是创造社成员片面地认为“五四”以来,我国封建文学早被打垮,鸳鸯蝴蝶派也未剩多大市场。主要矛盾是新文学内部,故他们对准新文学内部主攻。目的主要是反对翻译和创作上的粗制滥造和浅薄无聊。   引起创造社与胡适派文人论战的导火索是郁达夫1922年8月25日发表在《创造》季刊上的一篇译评文章,即《夕阳楼日记》。该文对余家菊译的德国威铿著《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一书表示了极大的不满。郁达夫认为余家菊的译文是英文转译(原本的德文已被淘汰),所以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动,这对中国读者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翻译态度。郁达夫还指出了余家菊译文中的多处错误,并试图对部分句子重译。这篇译评“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文坛激起轩然大波”。郁达夫在文中愤慨道:“我们中国的新闻杂志界的人物,都同清水粪坑里的蛆虫一样,身体虽然肥胖得很,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有几个人将外国书坊的书目录来誊写几张,译来对去的瞎说一场,便算博学了。有几个人,跟了外国的新人物,跑来跑去的跑几次,把他们几个外国的粗浅的演说,糊糊涂涂的翻译翻译,便算新思想家了。”   余家菊当时身处国外,虽转译了德国作家威铿的作品,但未发表力作,算不得“中国杂志界的人物”,更不可能名声大得像“蛆虫一样肥胖得很”。而胡适时任北大教务长,主办《努力周报》又使他跻身于新闻杂志界,是当时我国学界的中心人物。很明显郁达夫表面上批评余家菊,而矛头直指当时学界的风云人物胡适。针对郁达夫骂人式的“译评”,胡适也于同年9月17日《努力周报》第20期上发表了《骂人》回应郁达夫,其中说到“余先生固然也不免有错误,郁先生的改本却几乎句句是大错的”,“译书是一件难事,骂人是一件大事”。   《夕阳楼日记》及《骂人》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由翻译引起的“论战”从此揭开序幕,“架越打越大,越打牵扯的名人越多,以至于关于翻译问题引起的论争竞贯穿了前期创造社的整个时期”后来郭沫若在《创造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