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消化与吸收讲诉.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消化系统概况 转铁蛋白 Fe2+ 铁 渗透性吸收 水 入淋巴 甘油一酯 游离胆固醇 入血 脂肪酸 脂肪 内因子+VitB12 VitB12 继发主动转运 入血 氨基酸 二肽、三肽 蛋白质 继发主动转运 入血 单糖 (葡萄糖) 糖 吸收机制 吸收途径 吸收形式 二.小肠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的吸收 吸收形式:葡萄糖 吸收机制:继发Na+主动转运而主动转运 2.脂肪的吸收 吸收形式:脂肪酸、 甘油一酯 吸收途径:入血、 入淋巴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Absorption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杨亚群 消化管 消化腺 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机械性消化——消化道的运动 2.化学性消化——消化液的作用 吸收(Absorption): 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第一节 消化道的运动 ㈠一般特性: 1.自律性:缓慢的自动节律性收缩 2.伸展性:很强的伸展性 3.兴奋性:兴奋性较低 4.紧张性:保持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维持 消化道的形态、位置并保持消化道内基 础压力 5.敏感性:对牵张、温度、化学刺激敏感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㈡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 1.静息电位: 2.慢波电位(基本电节律):与肌肉收缩无关 3.动作电位:发生在慢波电位基础上,导致 平滑肌收缩,其发生的频率影 响平滑肌张力 1.咀嚼: 2.吞咽: 第一阶段:口腔→咽 第二阶段:咽→食管上段 (呼吸通道关闭,食道上括约肌开放) 第三阶段:食管→胃 (食管的蠕动) 吞咽反射 蠕动:空腔器官平滑肌顺序收缩形成的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 二.咀嚼与吞咽 三.胃的运动 ㈠胃的运动形式 1.容受性舒张: 食物→刺激口、咽、食道→迷走神经→胃底和胃体部平滑肌舒张 2.紧张性收缩: 3.蠕动: 蠕动: 1.频率:3次/分 2.持续时间:1分钟/次 3.方向:胃中部→幽门部 4.意义: ①研磨食物,使食物与胃内消化液混合,形成食糜,有利于化学消化; ②推进食物到幽门部,并进入十二指肠(幽门泵) ㈡胃的排空与控制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排空的动力来自胃的运动所产生的胃内压增高。 影响因素: 1.胃内食物:促进胃排空 神经因素:迷走-迷走神经反射 壁内神经丛反射 体液因素:胃窦粘膜G细胞→促胃液素 2.十二指肠内食物:抑制胃排空 神经因素:盐酸、脂肪、高渗食物→肠-胃 反射→抑制胃排空 体液因素:肠抑胃素 胃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体外的过程称为呕吐。 引起呕吐的原因:舌根、咽部、胃肠及泌尿生殖器等内脏器官受刺激可引起呕吐;颅内高压可直接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引起呕吐。 呕吐的过程:先深吸气→声门和鼻、咽等气道关闭,胃窦、腹肌、膈强烈收缩,而食管和胃的其它部分舒张→驱出胃肠内容。 ㈢呕吐 紧张性收缩是小肠的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收缩,是小肠其它运动形式的基础。 小肠的运动形式 紧张性收缩 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收缩与舒张相互交替的节律性运动。主要作用是使食糜与肠液充分混合,增加食糜与肠粘膜接触,利于吸收。 分节运动 主要作用是将食糜从肠上段向下段推送。小肠还有一种快速、远距离的蠕动冲以及由下段往上段反方向的逆蠕动。逆蠕动的生理意义在于促使小肠内容物在小肠内上下往返来回,延长食糜在小肠停留的时间。 蠕动 四.小肠的运动 分节运动 大肠的运动形式 大肠具有类似小肠的分节运动,只是其频率较慢,作用主要是形成一定的肠壁内压力。 分节运动 大肠蠕动也与小肠类似,主要是将内容物由上段推送至下段。大肠也有一种快速远距离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 蠕动 往返运动 使肠内容物双向短距离位移。主要作用是研磨和混合肠内容物,便于水和无机盐吸收。 五.大肠的运动 排便 粪便 直肠 肠壁 感受器 盆N 腹下N 脊髓 初级中枢 盆N 排便 活动 排便反射异常: 当脊髓骶段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联系中断,丧失意识对排便的控制作用,只要直肠内有粪便充盈,不管时间地点是否允许,均可引起排便反射,称为大便失禁。 如果脊髓骶段本身病变,导致排便反射消失,造成粪便在直肠内堆积,称为大便潴留。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发酵 2.腐败 细菌分解糖和脂肪 细菌分解蛋白质 细菌 细菌数量多(粪便重量25%),除参与 发酵与腐败外,还合成VitB和VitK。 第二节 消化液及其作用 各种消化液 胰淀粉酶、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胰脂肪酶 7.8-8.4 1.0-2.0 胰液 无消化酶 6.8-7.4 0.8-1.0 胆汁 肠激酶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