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ppt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5.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致词 服役惨况 家中困境 被迫服役 三男邺城戍 二男新战死 一男附书至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发展 高潮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暗示老妇被捕吏捉走,表达对灾难深重的一家人的深切同情    课文总结 《石壕吏》 1、差役夜捉人 2、老妇哭诉 ①、三男被征,二男战死 ②、孤老寡媳幼孙,生活贫困 ③、自请赴役 体现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 下列诗句对“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作了多方面揭露。请连线。 1、“三男邺城戍” 战争的惨烈 2、“二男新战死” 战争破坏严重 3、“出入无完裙” 兵役的苛酷 小结 石壕村这一户人家,三男被征,两男战死,衰年老妇又被抓走服役,留下老翁、寡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妪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呢?诗人的心,是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的。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至,气魄非凡。 《春望》 1、运用自对,产生强烈对比。 2、起承开合,溶于一炉。 《石壕史》 1、构思巧妙,明、暗兼顾。 2、情节生动,动人心魄。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 *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 杜甫诗三首 了解作者的生平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代表作品《春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 、 《垂老别》 、 《无家别》等 。 你知道中国有哪五大名山? 东岳_______ 西岳_______ 南岳_______ 中岳_______ 北岳_______ 泰山 华山 衡山 嵩山 恒山 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背景介绍 远望 近望 望 细望 俯望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泰山秀美(虚写) 近望 ——泰山高大(实写) 泰山之景 细望 ——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想象中登泰山顶所望之景 诗人的感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写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兴奋和惊叹仰慕 诗文赏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 山后背日的一面为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阳” “阴”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望岳》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人到了泰山脚下,但并未登山,故题作「望岳」。 诗篇热情赞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早年远大的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诗歌主旨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整体感知: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