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汇总.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毒性强 1 mg肉毒毒素能杀死2亿只小鼠 (5)抗原性强 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能形成类毒素 类毒素: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 毒性,保留抗原性 (6)作用 有选择性 作用: (1)神经毒素 肉毒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 (2)细胞毒素 白喉毒素 (3)肠毒素 霍乱弧菌肠毒素 2. 内毒素(endotoxin) 某些细菌死后菌体裂解释放出来的毒 性物质 特点: (1)产生菌: G-菌 (2)化学组成:LPS (3)理化性质:耐热 (4)毒性弱 (5)抗原性弱:不能制成类毒素 (6)作用: 无选择性 作用: (1)发热反应 (2)白细胞反应:先减少,后增多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4)内毒素血症与休克 二、细菌侵入的数量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机体在长期的种系进化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免疫 特点:(1)出生即有 (2)人人具有 (3)可遗传 (4)作用出现早、弱 2.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出生后与抗原接触形成的免疫 特点:(1)出生后形成 (2)有特异性 (3)不遗传 (4)作用出现晚、强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皮肤与黏膜屏障 (1)机械性阻挡作用 (2)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 汗腺: 乳酸抑制细菌 皮脂腺:脂肪酸抑制真菌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第二节 细菌基因表达的调节 一、抑制基因转录 1.阻遏基因 2.辅阻遏物 二、促进基因转录 三、细菌变异的机制 1. 表型变异(非遗传性变异) 表型变化不是由于基因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特点: (1)不遗传、可逆的 (2)涉及整体菌 (3)受环境因素影响引起的 2. 基因型变异(遗传性变异) 表型变化是由于基因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特点: (1)遗传、不可逆的 (2)涉及个别菌 (3)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一、 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了游离的DNA片段并与之整合,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小鼠体内肺炎链球菌的转化试验 II R 注射 小鼠 不死亡 III S 小鼠 死亡 分离培养 III S(死) 小鼠 不死亡 + 小鼠 死亡 + III S DNA 小鼠 死亡 分离培养 Oswald Avery (1877-1955) Frederick Griffith (1879-1941) 二、 接合 两个细菌互相接触,一个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直接将DNA转入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F+ + F- ? F+ + F+ Hfr + F- ? F+ + F- F+ F- F+ F+ Hfr F- F- Hfr 三、 转导 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片段转 移到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 程 1.普遍性转导 2.局限性转导 噬菌体DNA 细菌DNA 整合 未整合 流产转导 完全转导 gal bio λ gal bio λ gal bio λ 正常脱离 断裂再接 gal bio gal bio gal bio 断裂再接 局限性转导 偏差脱离 四、 溶原性转换 前噬菌体本身作为基因与细菌染色体整 合,使细菌获得噬菌体基因编码的某些性状 无毒的白喉杆菌 产毒的白喉杆菌 五、原生质体融合 第四节 基因突变 1. 自发突变 点突变,频率为1/106~1010 2. 诱发突变 置换:一个碱基代替另一个碱基 移码: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 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实际意义 1.影响细菌学诊断 2.预防耐药基因的扩散 3.制备疫苗 4.检测致癌物 5.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第6章 细菌的耐药性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一)固有耐药性 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特点:(1) 耐药性始终不变 (2) 种属特异性 (二)获得耐药性 敏感菌中出现对抗菌药物耐药菌株 1.染色体突变 特点:(1)任何细菌,随机发生 (2)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无关 (3)稳定遗传 (4)回复突变 2. 质粒介导的耐药性 特点:(1)肠道细菌 (2)与抗菌药物的使用有关 (3)不稳定遗传 (4)多重耐药性 3. 转座因子介导的耐药性 转座子(Tn):带有耐药基因 二、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一)钝化酶的产生 1. β-内酰胺酶 (1)青霉素酶:破坏青霉素 (2)头孢菌素酶:破坏头孢菌素 2. 氨基糖苷类

文档评论(0)

2226657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