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修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 症状
(1)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股神经痛: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腹股沟或大腿内侧、大腿后侧、大腿前外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马尾神经综合征: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4) 尾骨疼痛、肢体麻木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麻木、发凉,病程长可出现肌肉萎缩。
3.、体征
(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
(3) 腰部病变部位椎旁压痛及竖脊肌痉挛、压痛。
(4)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 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70°以内可出现坐骨神经痛,阳性率约90%。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时,缓慢放低患肢高度,待放射痛消失后,再将踝关节被动背屈,如再度出现放射痛,则称为加强试验阳性,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诊断依据。
(6) 仰卧挺腹试验:病人仰卧,作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出现患肢坐骨神经痛者为阳性。
(7) 股神经牵拉试验:病人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上提伸直的下肢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者为阳性。
(8) 屈颈试验:病人取坐位或半坐位,两下肢伸直,此时坐骨神经已处于一定的紧张状态,然后向前屈颈,引起患侧下肢的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
3、辅助检查
(1)X线:侧位片显示腰椎生理前突减少、消失或后突,患椎间隙前后等宽,后宽前窄或前后径均变窄,椎体后缘唇样增生等。正位片显示腰椎侧弯,弯度最大点常与突出间隙相一致。
(2)CT:直接征象为向椎管内呈丘状突起的椎间盘阴影,或为软组织肿块影;硬膜囊受压变形或移位,继发征象如黄韧带肥厚,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小关节增生,侧隐窝狭窄,椎板增厚,中央椎管狭窄等。
(3)MRI:对诊断椎间盘突出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像及所累及椎间盘,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形态及其与脊髓关系。
(二)证候分类
1、寒湿痹阻: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反复发作,阴雨天加重,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利,大便塘,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2、血瘀气滞: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板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疲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
3、肝肾亏虚:腰腿酸痛绵绵,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形体瘦削,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小便黄赤,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主穴:肾俞、腰夹脊、委中、阿是穴。
随证配穴:寒湿痹阻证配关元、腰阳关;气滞血瘀证者配血海、膈俞;肝肾亏虚证配三阴交、太溪。
随症配穴:大腿、小腿的前侧痛配伏兔、足三里;外侧痛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后外侧配承扶、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患者取俯卧位或侧卧位,依据病情采用补泻手法。腰夹脊、肾俞为直刺并微斜向椎体,深1.5寸,使腰部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腰阳关为直刺针尖稍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两下肢扩散;关元直刺1~2寸,局部酸胀;环跳穴直刺,深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承扶直刺2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下肢放散;扶兔直刺1~2寸,酸胀感并可扩散到膝部;血海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有时向髋部扩散;委中直刺1~1.5寸,使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散;足三里直刺,1~2寸,有麻电感向足背扩散,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阳陵泉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寸,使酸胀感向下扩散;承山直刺1~2寸,局部酸胀,有时扩散至腘窝;悬钟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或向足底放射;三阴交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并可向足底或膝、股部扩散;昆仑直刺,可透太溪0.5~0.8寸,局部酸胀,并可向小趾扩散;太溪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有时放散至足底。每日针1次,7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
留针:留针40分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