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 毒 性 肝 炎(Viral hepatitis) 病毒性肝炎 第一部分 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二部分 丙型肝炎 第三部分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四部分 重型肝炎 HCV基因组 编码区 核蛋白(C)区 包膜蛋白(E)区 P7蛋白区 非结构(NS)区 分为NS2、NS3、NS4、NS5等区 NS4和NS5都可分出A、B两区。 非编码区 5′端非编码区(5’NCR) 3 ′端非编码区( 3’NCR) 准种(quasispecies) 准种,即是一组自身复制的分子,它们彼此不同,但又密切相关。 HC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感染、复制的过程中可出现新的准种。 Simmonds 命名系统 根据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HCV分为若干个基因型和亚型 HCV分为1~6型 1、2、3型可再分亚型 即为1a、1b、1c、2a、2b、2c、3a、3b、4a、5a、6a。 ㈢ 发病机理 丙型肝炎慢性化率60-85% 年龄越大越容易慢性化,小于20岁30%慢性化,大于40岁,76%慢性化。(与乙肝相反) 年龄越大越容易进展为肝硬化。 女性慢性化率低。 慢性化的可能机制(P26) HCV的高度变异性: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准种毒株。 HCV对肝外细胞的泛嗜性: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HCV反复感染肝细胞。 免疫应答水平低下 (三)发病机理 HCV导致肝损伤的机制: 1)HCV直接杀伤作用 2)宿主免疫因素 3)自身免疫:常合并自身免疫病;检出多种自身抗体。 4)细胞凋亡: HCV与HCC的关系 HCV:慢性炎症导致肝细胞不断破坏和再生是发生HCC的重要因素。 HBV:HBV在肝细胞内与人染色体整合是癌变的启动因素。 五、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输血、静脉吸毒、多个性伴侣 临床表现:慢性肝炎 病原学诊断:HCV-Ab HCVRNA HCV基因型 六、治疗 一般治疗、护肝治疗(同慢性乙肝) 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 适应症:HCVRNA阳性 治疗方案:利巴韦林片+a干扰素针 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蛋白酶抑制剂博赛匹韦(BOC)或特拉匹韦(TVR),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三联治疗,2011年5月在美国开始批准用于临床,推荐用于基因型为1型的HCV感染者,可提高治愈率。 病毒性肝炎 第一部分 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二部分 丙型肝炎 第三部分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四部分 重型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A) 戊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戊肝的基因型 4种基因型,1型和2型只感染人,3型和4型人畜共患 我国4型多见(猪和人感染),老年及免疫低下人群易被感染。 四、病理解剖 变性:气球样变、嗜酸性变 坏死:点状坏死、灶状坏死 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 黄疸患者:肝细胞内胆汁淤积 如出现碎屑状坏死,提示可能转为慢性 甲型和戊型肝炎,汇管区见较多浆细胞 九、预防 控制传染源:急性患者隔离至病毒消失;不能从事的工作。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甲肝疫苗接种,戊型肝炎疫苗。 病毒性肝炎 第一部分 乙型病毒性肝炎 第二部分 丙型肝炎 第三部分 急性病毒性肝炎 第四部分 重型肝炎 四、重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 占0.2%~0.5%,病死率高。 病因及诱因复杂: 重叠感染、妊娠、HBV前C区突变、过度疲劳、饮酒、应用肝损药物、合并细菌感染等。 1、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 ALF): 又称暴发型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 特征:发病多有诱因。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三周。 分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亚急性肝衰竭和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 ①极度乏力,明显厌食、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 ②黄疸进行性加深(TB≥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 ③有出血倾向,30%<PTA≤40%; ④未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 中期: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两条之一者: ①出现Ⅱ度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 ②出血倾向明显(出血点或瘀斑), 且20%<PTA≤30%。 (一)黄疸: 以肝细胞性黄疸为主 肿胀的肝细胞压迫胆小管,胆小管内胆栓形成、炎症细胞压迫肝内小胆管等均可导致淤胆。 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及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等功能障碍都可引起黄疸。 ㈡ 肝性脑病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血氨及其它毒性物质的潴积 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比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