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USB和蓝牙标志
@、???、USB和蓝牙标志,这些符号是怎么来的?作为一个数字时代的居民,你一定非常熟悉下面的一套流程:插上鼠标和键盘,按下电源键启动电脑。你要给朋友写一封邮件,但不想敲键盘的时候太无聊,于是打开播放器,选了一首最喜欢的曲子。短短几个步骤,你一定没注意自己和多少符号打了交道。因为无需说明,我们就已经了解了它们背后的含义:它们已经是这个世界最通用的“文字”了。但这些符号从哪里来,代表了什么,如何具有了今天的含义?壹读君(壹读微信号:yiduiread)知道的,你可能未必知道。特约壹读君 | 周南播放符号,数字时代以前的原住民要让完全生长在数字时代里的90后、00后们说清手机音乐App里的按键是怎么回事,实在是难为他们。假如这些App还带有录音功能,难度几乎要提升一倍。但对伴随随身听长大的80后来说,理解这些符号或许还要更容易一些,因为它们原本就是磁带播放器时代的产物。如果你对磁带还有印象,或者在纪录片中见到过老式的磁带录音机,你一定还记得使用中的磁带,是从左向右经过磁头,从一个转轮转移到另外另一个转轮上。表示“播放”的三角,其实就是指示磁带转动方向的箭头。了解这一点,相信你能很快理解用两个三角表示“快进”和“快退”的原因:除了表示转动方向,磁带的转动速度还更快。“停止”按键的方块符号■其实是在模拟录音机上的磁头,也就是磁带仓中央的那个金属小方块。按下“播放”键,磁头升起,磁带上的磁粉就被转化成了声音;按下“停止”键,磁头降下,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接下来壹读君(壹读微信号:yiduiread)要提升难度。“录音”符号的演化则要复杂些,最初的录音机用红色来区别“录音”和其他按键,这其实是录音时的工作习惯在电气设备上的延续。为了避免外界干扰,录音棚在使用时会在门外亮起一盏红灯,提醒他人不要打扰。至于使用圆点的原因众说纷纭,最广泛的说法是:因为别的形状都用完了。“暂停”按键的来源比较特别,它不同于上面几种来源于物理世界的按键,是一种从乐谱与诗歌中“借”来的符号。在五线谱中,两道倾斜的竖线表示音乐的停顿;在诗歌中,垂直的两道竖线表示暂停。这些符号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的?据壹读君(壹读微信号:yiduiread)所知,美国的科技媒体Gizmodo做过一次考证,但无法确定准确时间,但可以肯定,它们普遍成为音乐播放器上的符号,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那时,飞利浦发明了我们今天常见的紧凑型磁带,开始尝试用它录制唱片。随后这些符号伴随着索尼Walkman的热卖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了音乐播放的事实标准。生于磁带时代的符号并未随着播放介质的更迭而消亡,相反,它们成了凌驾于物理介质之上的专属符号。到现在,即便磁带播放器已经从生活里消失,那些方块和三角还是在数字时代里找到了新的含义:表示音乐进度条的移动方向。开关上的那个圆圈,其实就是1和0相比之下,电源开关的标识更像是数字时代的产物:那个竖线和圆圈的组合,原本就是1和0拼接在了一起。其实最早的开关并不是我们今天见到的这样,在此之前,大部分设备直接使用文字“开”(on)和“关”(off)表示电源的开关状态。二战之后,电器开始在全球普及,用统一符号来表示设备的状态的需求应运而生。标注二极管状态的1和0就成了第一选择。在二进制中,数字1代表“开启”,数字0代表“关闭”。竖线和圆圈因为简洁明了,最终在1974年被国际电气委员会(IEC)正式采用。不过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之后,随时保持在可被激活的状态成了智能设备的常态,24小时不关机越来越普遍。电源键或许将是智能时代最早被遗弃的按键。“@”是符号里运气最好的那个“@”的运气明显要好得多,因为从中世纪到现在,它从来都没有消失过。美国史密森学会有篇文章介绍了“@”是如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常用的符号的。它最早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僧侣的手抄本上。当时@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替代拉丁文中的“ad”,表示介词“向着”;另一种则是替代古法语中的“at”,也就是现代英语中的“在”。历史上“@”的用法多种多样,它曾经被荷兰水手用来计量葡萄酒容积,也被欧洲商人用来表示过税率。这个字符在计算机世界中发扬光大,还是在互联网时代。第一台打字机中没有@的键位,计算机早期的命令符中,@也是以乱码存在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直到哈佛大学的科学家雷·汤姆林森在1971年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彼时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尚未成熟,用来联网的只是插上电话线的电打字机。如何让使用网络的科学家们彼此分享研究成果成了头等难题。汤姆林森当时负责的,是怎样给阿帕网中传递的信息加上“地址”。由于用户众多,地址中不仅需要包括发信人的姓名,还要显示出计算机的名字。更重要的是,它不能和计算机的编程语言有冲突。几乎出于直觉,他直接选择了“@”。“@”符号简洁、明晰,绝不会在人名中出现,用来当作电子邮件的分割符号实在是再合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