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临床专业复习大纲范本.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理学》复习大纲 稳态血药浓浓度相关知识。 概念:指等间隔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先呈锯齿形上升,经4-5个半衰期则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波动,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多次给药后药物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仅取决于药物半衰期。提高给药频率或增加给药剂量均不能使稳态浓度提前达到,只能改变体内药物总量与谷浓度之差。剂量不变时,加快给药频率使体内的药物总量增加、峰谷浓度差缩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使体内药物总量减少、峰谷浓度差加大。 P15-P16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一、吸收 吸收类型 特点 影响因素 口服 1.给药方便2.吸收面积大3.胃肠道血流丰富 1.服药时饮水量 2.是否空腹3.胃肠蠕动度4.胃肠道pH5.药物颗粒大小6.药物与胃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相互作用7.首关消除 吸入 最快给药途径 肺泡表面积、肺血流量 局部用药 一定程度避免首关消除 给药部位 舌下给药 很大程度上避免首关消除 吸收面积、药物容积 注射给药 避开吸收屏障直接入血,不存在吸收过程 溶解度、血流量、剂型 二、分布 分布特点:1.不均匀2.靶器官浓度决定药理作用强度3.药物局部积蓄可产生副作用 分布影响因素:1.血浆蛋白结合率2.器官血流量3.组织细胞结合(亲和力)4.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5.体内屏障 三、代谢 代谢特点:1.化学结构发生改变2.肝脏是最主要药物代谢器官3.代谢后药理活性或毒性发生改变 代谢影响因素:1.给药途径与给药剂量对代谢的影响;2.酶促及酶抑作用; 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①性别;②年龄;③个体;④疾病;⑤饮食。 四、排泄 肾脏排泄特点:1.需要载体,需要能量、低浓度到高浓度 2.具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 3.血浆蛋白结合率一般不影响主动分泌速度 影响因素:药物脂溶性、尿pH值、尿量、肾清除率 胆汁排泄特点:1.以主动分泌为主,也有被动扩散过程 2.药物必须是极性物质,分子量大于300,小于5000 影响因素:胆汁流量、胃肠道pH、药物极性和分子量、肠肝循环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1.结合型分子量大,转运慢,消除慢,维持时间长,暂时储存于血中 2.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布容积小 3.暂时失活 4.差异性,可逆性 5.饱和性,竞争性 受体激动药、阻断药的特点。 受体激动药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阻断药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体液的PH对药物解离的影响,比如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下解离度脂溶性会怎样等等。 由于弱酸性药物在较碱性的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因而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液浓度,升高血液pH可使弱酸性药物由细胞内向细胞外转运,降低血液pH则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5.α、β受体主要分布及效应。 受体 分布 效应 α1 血管平滑肌 尿道平滑肌 肝 肠平滑肌 心 收缩 收缩 糖原分解;糖原异生 超级化和松弛 增强收缩力;心律失常 α2 胰岛β细胞 血小板 神经末梢 血管平滑肌 减少胰岛素分泌 聚集 减少去甲肾上腺素分泌 收缩 β1 心 肾小球旁细胞 增强收缩力、收缩频率和房室结传导 增加肾素分泌 β2 平滑肌(血管,支气管,胃肠道,尿道) 骨骼肌 肝 松弛 糖原分解;钾摄取 糖原分解;糖原异生 β3 脂肪组织 脂肪分解 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主要对哪些器官组织起作用)。 药理作用: 腺体:阿托品通过M胆碱受体的阻断作用抑制腺体分泌,对唾液腺和汗腺最敏感 眼: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 平滑肌: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尤其对过度活动或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为显著 心脏:治疗量可使部分患者心率短暂性轻度减慢,较大剂量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从而引起心率加快。阿托品可拮抗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 血管与血压:引起皮肤血管扩张,出现皮肤潮红、温热,尤以面颈部皮肤为甚 中枢神经系统:较大剂量可轻度兴奋延髓和大脑,继续增加剂量中枢兴奋转为抑制,发生昏迷与呼吸麻痹,最后死于循环与呼吸衰竭。 临床应用: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治疗虹膜睫状体炎、验光和眼底检查、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抗休克、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 不良反应:常见口干、皮肤干燥、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