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纳米技术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能源方面的应用现今的能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各国也在开发新能源,力求解决能源危机。为此,纳米技术也被众多学者研究作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如利用纳米材料可使在太阳能方面的利用率可以达到40%,然而普通材料只有20%;纳米材料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纳米材料能提高内燃机中的燃油利用率,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应用,本文着重介绍纳米技术在热电材料方面的应用。热电材料进入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在近百年中,工业的消耗主要以化石类能源为主。人类正在消耗地球50万年历史中积累的有限能源资源,常规能源已面临枯竭6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只能用到2020年,天然气只能延续到2040年左右,煤炭资源也只能维持2300年左右6且这两种化石燃料,在使用时排放大量的 CO2、SO2等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导致温室效应和酸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严重污染水土资源。因此,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替代材料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热电材料是一种能将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1823年发现的塞贝克效应和1834年发现的帕尔帖效应为热电能量转换器和热电制冷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如随着空间探索兴趣的增加、医用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在地球难于日益增加的资源考察与探索活动,需要开发一类能够自身供能且无需照看的电源系统,热电发电对这些应用尤其合适。热电材料是一种有着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在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进行新型热电材料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虽然其优点众多,但利用热电材料制成的装置其效率(5%)仍远比传统冰箱或发电机小。电热材料需要有高导电性以避免电阻所引起电功率之损失,同时亦需具有低热传导系数以使冷热两端的温差不会因热传导而改变。材料的热电效率可定义热电优值(Thermoelectric figure of merit)ZT来评估:,其中,S为热电势(thermoelectric power or Seebeck coefficient),T为绝对温度,σ为电导率,κ为热传导系数。为了有一较高热电优值ZT,材料必须有高的热电势(S),高的电导率与低的热传导系数。热电材料近年发展图 1 【2】汇总了自 20 世纪 50 年代后出现的几种典型热电材料的性能及其随年代的进展. 20 世纪 90年代以前, 热电材料的研究主要基于 Ioffe 等[1]提出的窄带半导体热电理论, 集中在 Bi2Te3、PbTe、Si-Ge合金等材料体系上, 主要通过掺杂、合金化、微米尺度的复合等手段优化其热电性能, 但是, 这些传统热电材料的性能在过去几十年中提高缓慢, 其 ZT值一直在 1.0 下方徘徊. 90 年代后期, 美国科学家Slack【3】 等提出了一种理想化的理论模型“Phonon-Glass and Electronic-Crystal”(声子玻璃 电子晶体,简称 PGEC), 即理想的热电材料应该是材料的电学性能如同晶体而热学性能如同玻璃. 在该模型的启发下, 人们相继发现了诸如填充方钴矿、Clathrate等具有笼状结构的新型热电材料, 这些笼状化合物具有典型的 PGEC 特征, 已成为目前热电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方向. 通过微结构的调控和复合手段优化热电性能也是热电材料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倍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但是, 80 至 90 年代的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在微米层次上的复合很难实现对材料电、热输运性能的协同调控. 90 年代末, 美国科学家Dresselhaus 等提出了通过低维与纳米化提高热电性能的概念, 近十多年来, 通过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调控改善传统材料热电性能的研究成为热电材料领域又一主流方向, 先后出现了纳米线或超晶格纳米线、超晶格薄膜、纳米晶材料和纳米复合材料等多种具有不同于传统材料微结构特征的新型热电材料, 其热电性能获得明显提升. 近十年来, ZT 值记录突破了一度曾被人们怀疑是热电性能极限值的 1.0 的大关, 许多低维材料报道的 ZT 值超过了 2.0。 低微纳米结构热电材料90 年代初期, Hicks 和 Dresselhaus 等提出了引入“量子阱”(quantum-well)等特殊结构提高材料热电性能的思路, 其目标是通过材料尺寸优化实现费米能级附近电子态密度的提高与调控, 从而实现Seebeck 系数的提升;同时, 由于纳米尺度的微结构缺陷的引入, 声子传输散射作用增强, 有利于降低晶格热导率. 基于这一思路, 在一些超晶格纳米线、超晶格薄膜材料中部分地实现了 Seebeck 系数和电导率的独立调控. 进一步研究表明, 通过控制纳米相的尺寸和分布, 可实现对电子和声子的选择性散射, 并且结合界面结构设计, 利用界面能量势垒过滤低能量电子(界面能量过滤效应),

文档评论(0)

youkao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