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罗浮山道教历史.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9思政一班 090301111 纪淑云 浅析罗浮前期山道教历史 唐人卢弼在题咏罗浮朱明洞的诗句“药槽丹灶几春秋”中有意无意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什么时候,是什么人,揭开了罗浮道教的历史?史籍中关于罗浮道教的传说,有不少内容所涉及的年代远早于两汉。有传说在周灵王时浮丘公偕王子晋上嵩山,后得道于罗浮;又相传秦朝的安期生到罗浮采服山涧菖蒲而长生不老,为秦始皇所关注;汉代更有朱灵芝、阴长生、华子期、东郭延年等在罗浮修道飞升的记述。这些说法,多见于《列仙传》或《神仙传》,但由于是传说,所以不能尽信。在一些典籍文献中可以查出最早把道教带进罗浮山的,应该是晋代的葛洪。千百年来,葛洪在朱明洞天留下的“药槽丹灶”,见证着罗浮道教的久远历史。 以下便是我查阅相关资料后对葛洪与罗浮山前期道教的关系的论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陆贾奉刘邦之命,出使岭南安抚赵佗,回去后撰写了一篇《南越行记》, 记中说“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1】 这篇文章中是最早出现以文字记载罗浮这个名字的。陆贾就因此被称为“开辟罗浮之祖”。【2】 但罗浮山真正与道教结缘而成为神仙福地、道教名山,还是在晋代葛洪进山修道之后。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谪惠州,对罗浮山作顺道两日游,曾写下《书单道开传后》一文,文中说:“葛稚川与单道开皆西晋人,而没于东晋,又皆隐于罗浮。使稚川见道开,必有述焉。而《抱朴子内篇》皆不及道开,岂稚川化时,道开尚未至罗浮也?”——苏轼这一问,确实问得有理。单道开是最早把佛教带进罗浮山的僧人,时为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而葛洪首至罗浮则是在晋光熙元年(306)稍后不久,【3】 大概要比单道开早五十年左右。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江宁县东南)人,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学者、炼丹家。他生于官宦世家,自幼博览经史,熟读百家之书,以儒学知名于世。又受从祖葛玄影响,好神仙导养之法,跟随葛玄弟子郑隐研修灵宝经。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嵇含被任命为广州刺史,举荐葛洪为参军。葛洪到广州后听到嵇含遇害的消息,于是入罗浮隐居修道。当时的南海太守鲍靓,学兼内外,明天文、河图洛书,道行高深。葛洪遂拜鲍靓为师,娶鲍靓女鲍姑为妻,从受《石室三皇文》,直至晋愍帝建兴二年(313)才离开罗浮返归故里。晋成帝咸和七年(332),葛洪听说交址产丹砂,可用于修炼丹药,一再上书求为句漏令(句漏山在今广西省北流县东北),终获成帝准许,率子侄南下至广州,被当时的广州刺史邓岳挽留,上表荐其任东官(惠州前身)太守。葛洪坚决推辞,重入罗浮,炼丹修道,著述不辍,直至逝于山中。【4】 葛洪二入罗浮修道,留下了不少奇谈异闻。例如,相传住在广州的鲍靓常常夜入罗浮冲虚观,与葛洪长谈至天亮才离去。人但见其来而门无车马,独有双燕往还,好生奇怪,便设法把燕子网住,一看,原来竟是鲍靓穿的一双鞋子。【5】 于是,好事者便在鲍葛晤谈处建了遗履轩。关于葛洪的死,《晋书》本传又有这样的记载:一日,住在罗浮山的葛洪忽然寄书给广州刺史邓岳,说是“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待邓岳匆忙赶往道别,葛洪已兀然若睡而卒。“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相传葛洪尸解后的遗衣被葬在冲虚观右侧半山腰,后人为其立“衣冠冢”碑。 所谓的“尸解”,若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似乎是荒诞不经,但对于虔诚的道教徒来说,得道成仙不但真实可信,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极终境界。正如汤一介先生所说:“几乎所有的宗教提出的都是讨论‘关于人死后如何’的问题,然而道教所要讨论的则是‘人如何不死’的问题。”【6】 葛洪对道教的最大贡献,恰恰就在于他对这一问题首先作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回答,初步建立起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他认为神仙实有,只是一般人为能力和经验所限不能识别判断。人是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的,但不能仅靠方术,还必须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内修形神,外攘邪恶,积善立功。“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7】 很显然,葛洪的神仙道教理论引入了儒家传统思想,有着浓厚的伦常观念和入世色彩。他把《抱朴子》分为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8】 正见其外儒内道的思想框架。(在教育问题上,葛洪同样坚持儒道殊途同归,故应调和互用的理论原则,认为在朝在野,皆为人臣;或仕或隐,俱应兴教,只是各负的责任有所区别,“在朝者陈力以秉庶事;山林者修德以厉贪浊”。【9】 当是时,对各级官员的选用主要讲究出身门第,门阀世族子弟自恃有世袭的特权,不学而仕,仕后废学,“风化成习,大道渐芜。后生昧然,儒训遂堙”,社会普遍视读书为无用,以致出现了教育衰落、人才凋零的局面。葛洪有感于此,在《抱朴子?外篇》专以“学”和“崇教”二章鼓吹崇儒兴

文档评论(0)

ZrFKfsgSH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