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毕业论文(设计).docVIP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毕业论文(设计).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毕业论文(设计)

试论郭沫若的《归国杂吟》组诗 【摘要】作为郭沫若的抗战组诗,《归国杂吟》的主要内容是写他归国后勇于报国的坚强决心和表达对日寇的憎悟等。而这些组诗在艺术上的多用比喻、对比、借古讽今等,多少给我们展示出郭沫若旧体诗创作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组诗的研究,会更有利于我们对郭沫若艺术创作特质的认识。 【关键词】旧体诗 归国杂吟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乳名文豹,学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海棠香国” 乐山市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闽西客家人。郭沫若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诗人、文学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历史学家和优秀的学者。曾用过沫若,郭鼎堂,麦克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笔名。一生之中他从未间断过自己的创作活动,著述颇丰,代表作品有《女神》、《恢复》、《屈原》、《我的童年》等,且这些作品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郭沫若一直以一个战士的姿态,站立在中国的文坛上,为中国的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邓小平同志曾这样称赞过郭沫若:“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1] 从童年时代起,郭沫若的母亲就不断地教他咏诵唐诗,并聘请学识渊博的沈焕章先生给郭沫若开设了白天读经,晚上读诗的课程,童年时期,他一直接受着诗教的严格训练,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就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的一生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郭沫若一直未曾中断过他的旧体诗创作,作为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之一,郭沫若的旧体诗创作与新诗一样丰富多彩,《归国杂吟》便是其中的典范。 1937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进攻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伟大而圣神的抗日战争爆发了。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郭沫若再也按耐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急切地希望回到祖国,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他经过反复的思虑,最终决定只身回国。周恩来曾说这个时候的郭沫若:“经过十年的海外的研究生活,他的革命热情已经受了革命理智的规范,然而他内在的革命烈火,却没有消失,相反的,愈蕴藏愈丰富。一旦抗战号响,他便奔回祖国,他的革命热情,也就重新爆发出来了。”[2] 郭沫若的革命热情在《归国杂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归国杂吟》是郭沫若归国初期一组旧体诗的总题。一共七首,全为旧体诗,这七首诗脉络清晰,若分开来看,则独立成篇,若合在一起,又是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首尾连贯,一气呵成。郭沫若自述《归国杂吟》是“归国前后随兴感奋”[3]之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十四日至十月二十四日之间,其诗中热情横溢,格调高昂,给人以鼓舞,作者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毫无掩饰的直接表露在诗歌中,一字一句皆情深义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决定献身民族解放事业的战斗精神,在战火纷纷的抗战初期,影响巨大。 作为一个诗人,作为一个战士,郭沫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归国杂吟》必定带着这个时代的痕迹,他在这个时期写下的诗篇,爱憎分明,充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高昂豪迈的志向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归国杂吟》中的七首旧体诗,其中既有委婉的陈词,也有大胆直抒胸臆的作品。诗歌真实的反映了诗人“别妇抛雏”[4]献身祖国的伟大情怀,以及回国后思想情感的一系列变化,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正是印证了那句:“时代造就诗人,诗人歌唱时代。”[5] 具体展开而言,我们先看其中的第一首诗: 写给横滨友人 廿四传花信,有鸟志乔迁。缓急劳斟酌,安危费斡旋。 托身期泰岱,翘首望尧天。此意轻鹰鹗,群雏剧可怜。[6](p187) 这首五言律诗于1937年7月14日作于日本,即郭沫若思考万千之后,最终决定孑身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之际,临行前十天,他写此诗给横滨友人。由于当时郭沫若面临着日本当局的强烈监视,情况十分紧急,为了确保此行的安全,在时间的决定问题上,诗开始便说“廿四传花信”,这里实则以二十四番花信风隐喻二十四号的归国船期,即郭沫若离开日本的日子。他自己在日记中说:“日本报虽然天天传着紧张的消息,但要和妻儿们生离的时候,实在有点难忍,因此,我便选定了二十四号那最后的一只,实则二十四乃是横滨出帆的日期。”[7]接着以鸟自喻,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自己的高迁,借用《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隐喻自己将要由日本回国,表达内心中想借着花信风,高飞远举的豪情壮志。第三联中的“泰岱”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宗。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中有这样的豪言壮志:“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期”、“望”两字充分表明了郭沫若殷切的期盼着一个“有着贤明的帝王,没有饥荒,没有战争,人民生活幸福,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的到来,他可以为此而舍弃自己的生命,希望自己死得有意义。诗的最后同样写到了鸟,诗首尾呼应,“鹰鹗”喻日本帝国主

文档评论(0)

epjk332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