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品经理的态度把产品当做艺术品
产品经理把产品当做艺术品
做人要有态度,做产品也要有态度。在「致匠心」里李宗盛提到:人不能孤独地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所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那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做产品呢?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 把产品当做一件艺术品
了解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是看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你可能对产品有特别深刻的理解,能头头是道的讲上两三个小时,但如果没有作品,或者作品很一般,不禁会让人怀疑你到底有没有货?
对产品用心的人,对生活往往也很用心,有独特的魅力。谁不想与这样的人一起合作呢。
艺术品是需要打磨的。光是交互和设计上的细节就足够打磨一阵的。因为刚开始策划产品时,总会有疏忽遗漏的地方,或者效果出来后有不如意的地方。对于这些可以优化的点的态度很重要,有不少做产品的往往会在这一步妥协,理由是:先放上去,然后再迭代。在我看来,这跟把文章放到Instapaper里一样,read it later = read it never。就像明知道一碗饭里藏着一只小强的嫩腿,但因为拿出来太麻烦,就直接端给用户吃一样。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用户,更是对自己。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说道:想知道怎样画一张完美的画吗?很简单,你先让自己变得完美,然后再顺其自然地画出来。打磨产品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变得完美的过程。
对数据敏感
我们都知道,数据是用来做参考的,所以首先要有数据。在开发花瓣App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事件」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源,所以埋了60多个点,尽可能覆盖到所有可测点,同时又不至于太细。
有了数据之后,怎么看数据也是一门小学问。这里牵扯到另一个特质,不仅仅是在做产品上,更应该在生活上 -- 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才会去追问为什么导航栏按钮的点击次数明显大于长按,为什么双击的使用频率那么高,为什么在瀑布流页面很少会有人长按,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去点采集所在的画板等等。
要根据数据推测可能的原因,这样才能有优化的方向。数据高了要知道为什么会高,低了是因为这个功能本身就没什么人会用,还是因为没做好导致的,都要去想。
当看到数据背后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出调整发布新版后,看到数据变好了,这种快感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吧。
尝试多种方案,找到最优解
在原型阶段尤其如此。苹果在WWDC 2014上,还搬出了他们内部做App的流程:prototyping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非常值得一看。里面提到了三点:
Make fake apps
Show people
Learn from their feedback
各个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
Make
哪些应该是真实的?
哪些可以是假的?
什么场景下会用它?
Show
你知道如何使用X功能吗?
使用X功能是否足够简单?
如何能做得更好?
Learn
哪些跟预期的一致?
哪些跟预期的不一致?
有什么新的启发?
记得在做花瓣的新功能「一起」时,遇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们想了好几天也没有合适的解决方案。场景大概是这样
当用户添加了新的帖子时,该如何处理?是否需要跳到顶部?如果跳到顶部,那么如果之前浏览了很多页,这时再要回去就困难了。如果不跳,只是给个提醒,又有点违背用户的心理期待。如果浏览得少就跳,浏览得多就不跳呢?NoNoNo,体验不一致,用户会懵的。给一个按钮,让用户自己选择是否跳到顶部?NoNoNo,首先是没有合适的地方放按钮,其次把选择权交给用户又多了一个步骤,而且让用户思考了。
就这样,一直没有好的办法,因为一直装着这件事,某天回家上床后,忽然有了灵感:不如把看过的帖子都折叠起来,然后跳到顶部,这样就没有「回去困难」的问题了,而且看起来也很优雅。于是起床,忙乎到3点,把这个功能实现了,大家体验了下,都觉得不错。
做产品,有时就想解数学题一样,思路对了的时候是能够感知到的,有种本就该如此的感觉。如果缺少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尝试得还不够。 体验各类优质App
做产品的,往往手机里装了满屏的App,反正空间闲着也是闲着,似乎这样才有些「安全感」。我倒不这么认为,我们应该去体验优质的App,从下载下来那一刻就开始,甚至下载之前就可以琢磨:为什么会下这个App?从哪里得知的?它是做什么用的?其他人对它的评价如何?
然后看着这个icon,它传达了什么意思?是否简洁?进去之后的启动页是如何的?启动速度是否够快?引导页有什么特点?我看着这些引导页的感受是什么?第一个页面是否吸引我?是否知道该如何操作?有哪些地方觉得特别贴心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为什么这个按钮要放在这里?为什么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