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思维导的三招十八式.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文名 思维导的三招十八式

中文名:?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 资源格式:?压缩包 版本:?pdf 发行时间:?2009年 地区:?大陆 对白语言:?普通话 文字语言:?简体中文 简介: 目录 02-蛱蝶穿花.pdf 03-朝云暮雨.pdf 04-移形幻画.pdf 05-1-一意孤行.pdf 06-1-多管齐下.pdf 06-2多管齐下.pdf 07-水静潜龙.pdf 08-野旷骋马.pdf 09-桥多通路.pdf 10-1-刀快断麻.pdf 10-2-刀快断麻.pdf 11-吐哺周公.pdf 12-1-垂钓子牙.pdf 12-2-垂钓子牙.pdf 13-信传烽火.pdf 14-蒂熟落瓜.pdf “概念图”与“思维导图”辨析 一、 引言 “概念图[1]”和“思维导图[4]”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 和工具软件的不断推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 段之一。在国内,关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应用的探索日益活跃,网上关于“概念图” 和“思维导图”的专题讨论区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已 经成为人们喜爱的工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研究和应 用之中。 但在“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应用日益广泛的同时,另一个矛盾也凸显出来:“概念 图”和“思维导图”是同一个概念还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又是什么?我们 应该加以区分还是应该等同对待?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二、 当前对“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几种观点 当前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两个概念的认识不是很统一,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一) 等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相同的概念,“思维导图”是“概念图”的 别称。黎加厚教授认为:“人类使用的一切用来表达自己思想的图示方法都是‘概念图’。‘思 维导图’的称呼直接说明这是引导人们思维的图,把这种图示方法的意义挑明了,我认为这 个说法也很好。[7]”持这种观点的人群比较大,可见于众多网上讨论区、blog 以及一些交流 会中。 (二) 不同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起源、应用和形式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是 不同的概念,虽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仍然需要加以区分。如果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两者的 差异,将很大程度上歪曲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原意,影响其最大功能的发挥。 (三) 无需区分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是不同的概念,有类似之处,也有区别所在。 但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使用它们的时候,采用何种名称并不重要,因此不需要对这两个 概念加以区分。虽然“概念图”来源于英文的“Concept Map”,“思维导图”来源于英文的 “Mind Map”,但引入中国后,不妨都称之为“概念图”。 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研究“概念图”,冠以“思维导图”的头衔;另一 类是研究“思维导图”,冠以“概念图”头衔;三是将二者紧密结合,但却忽略二者差异。 三、“概念图”与“思维导图”的类似之处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被广泛使用说明了它们巨大的潜在价值,被很多人混用也表明了它们 的类似之处。 首先,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都是一种图示表示法。都是将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 形,从而帮助人们理清思路,促进理解,激发灵感。 其次,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短时记忆容量非常有限,仅为7±2 个组块[5]。这 样一来,人的信息加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概念图将概念和概念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命题网 络,思维导图将概念分层,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知识的组块,在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情况 下增大了可供加工的信息量。 实际上,与“概念图”类似的概念远远不止“思维导图”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相关的概 念,笔者调查到的有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工作组(Bahr Dansereau, 2001; Hmeilewski Dansereau, 1998;Hall, Dansereau Skaggs, 1992)提出的“知识地图”(Knowledge Maps)、 CRESST 工作组(Center for Research on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tudent Testing)提出的“知 识地图”(Knowledge Maps),Fisher 1990; 2000 提出的“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 Jonassen 2000 提出的“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以及Ackerman Eden Ackerman Eden, 2001; Eden, 1988, 1992; Eden Ackerman, 2001 提出的“认知地图”(Cognitive

文档评论(0)

rvd1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