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一章生命终结林崇德版老师提供学案.ppt

13第十一章生命终结林崇德版老师提供学案.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生命终结 定义死亡 脑死亡 安乐死:积极安乐死、消极安乐死 问题: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死亡方式和时间吗? 迫切需要:给予临终者更好的照顾 在美国,死亡通常是孤独的、漫长的、痛苦的。通常,要么得到太少的照顾,要么被照顾的太多。科学进步让死亡期限得以延长而使得死亡变得更为艰难。 不同文化中的死亡 文化差异塑造了对死亡经历以及对死亡态度的差异 古希腊人的主要目标就是过完完满的一生,最后载着荣誉而死。 死亡是对一个人罪恶的惩罚、一种赎罪的行为或上帝的公正审判。 死亡意味着孤独、幸福,还是从世俗世界的审判与磨难中的解脱。 欣然接受死亡——厌恶、害怕它 死亡是永生的开端 关于死亡的发展性观点 人生中任何时间都有可能死亡 不同阶段对待死亡的态度 成熟的成年人对死亡的看法:理解死亡是最后的、不可避免的,理解死亡代表生命的终结,理解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死亡。 死亡意味着个人生命的终结,自我的丧失,死亡的三个特征: 1、不可逆转性——一旦某一活着的有机体死亡,其肉体就不能获得生命; 2、无功能性——活着时人体的功能在死后就停止了; 3、普遍性——所有活着的机体都会死亡。 死亡焦虑的四个基本特征: 1、对躯体变化的担忧; 2、对时间流逝的意识; 3、对伴随死亡而来的痛苦和紧张的担忧; 4、对死亡引起的智力和情绪反应的担忧。 临终心理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否定阶段 否定是自然的心理防卫反应,是为了暂时躲避病症给予的压迫感,是个人对令人震惊的噩耗的心理缓冲; 愤怒阶段 愤怒实际上是心急、焦虑的表现,此时愤怒,焦虑,恐惧,不安等各种情绪混成一种复杂难以言表的心理; 协议阶段 此时的心理是基于延缓生命的企图; 抑郁阶段 当病人知道自己乞求无效时,死亡无法逃脱之后,便进入重度抑郁,表现为悲伤,情绪低落,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此时病人会体验到绝望及一种准备后事的悲哀,家属必须在其身旁全心陪伴。 接纳阶段 此阶段病人准备接纳与之俱来的一切,多数病人自己即将面临死亡有所准备,心情相当平静,对高兴或悲哀麻木默然、置之度外。 死亡必须面对的四种挑战: 必须在物质方面确定满足身体需要并减轻痛苦和紧张; 必须满足安全感、控制感以及仍有些许余生尚存的心理需求; 在社会性方面力图保持自己与他人、群体之间有价值的联系; 发现、确定意义的需要。 应对他人的死亡 丧偶 与临终者交流 1.尽量让病人知道你的存在,与他们处于同一水平高度。 2.消除干扰 3.当事人否认死亡时,不要强求他们接受 4.允许他们表达内心的愧疚与愤怒 5.询问人际愿望 6.鼓励他们回忆共同的回忆 7.表达关怀,大声说出你的爱 悲痛 悲痛:伴随着失去亲人所引发的情感麻木、怀疑、分离焦虑、绝望、伤心和孤独的情绪体验。 悲痛的维度:希望逝者起死回生的缅怀;分离焦虑 成年人消极和自我责备的观念越重,悲伤、抑郁、焦虑的症状也表现得越突出。 应对死亡的双过程模型 丧失取向的应激源:关于已故个体,包含悲伤的情绪以及对丧失意义的进行重新评估。 恢复取向的应激源:死亡导致的间接结果所引发的次级应激源。 健康伤痛的文化 西方文化,强调切断与死者的联系,并重回自主的生活方式,不能从死亡的痛苦中走出来的人是需要治疗的。 非西方文化,日本,与死者保持联系;埃及,鼓励再世的人终生为死者服丧。 哀悼的仪式 理解世界 悲伤的意义就在于促使个体去理解他们的世界 多次审视死亡的所有事情。 中年妇女在经历亡夫的危机时会被迫重新审视生命中有意义的方向(Danfroth Glass)。 每个人都会对死亡有各自的疑虑。 死亡与死亡意识 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海德格尔认为,人是向死而生的。死亡并非一个遥远的结果,而是在人活着的每一刻都存在着并产生影响。 对死亡这一生理现象的感知和领悟转化为死亡意识(death awareness ,即个体对自己将来在某一个未知时刻必定离开人世的觉知,以及由此认识所引发的情绪情感体验和相应的人生意义问题。这种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制约个体的生存状况。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 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来源于拉丁文hospes,有招待和款待的意思,意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照”,hospice是朝圣者中途休息的地方,也是教会为无人照料者设立的收容所,为人们提供便利和庇护,这种收容所为向往天堂和有精神追求的人提供驿站,它从一开始就带有宗教和救赎的色彩。 现代临终关怀的建立以Dr.Dame Ci-cely Saunders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东南方的希登汉(Symdenham)创设的圣克里斯多夫临终关怀机构(St.Clristopher’s hospice)为标

文档评论(0)

知识宝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