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第二課師說本文是作者批評時俗、闡論師道的論說文,歷來得到許多.doc
高中國文便利讀(一) PAGE 12
PAGE 13 第二課 師 說
第二課
韓 愈
師 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 古代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傳授道術、教授學業、解答疑惑的人。人不是天生就懂得一切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卻不請教老師,那疑惑就永遠不能解除了。
年紀比我大的,他領會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就跟他學習;年紀比我小的,他領會道理有時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學習。我要學的是道術,何必考慮他的年紀比我大或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論地位貴賤、年紀大小,道理所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從師問學的風氣早就不流傳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實在很困難啊!古代的聖人,超出常
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人很遠,尚且從師問學;現代一般人遠不如聖人,卻認為向老師問學是可恥的事。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所以成為聖人,愚人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於這個緣故吧!
人們疼愛孩子,會選擇老師來教他,自己卻以從師學習為可恥,真是令人疑惑啊!那孩子的老師,只是教他讀書、學習句讀,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術、解答疑惑的人。孩子不知標斷章句,便請老師指導;自己疑惑不能解除,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地方學習,卻遺漏了大地方,我實在看不出他的聰明哩!
巫師、醫師、樂師、各類工匠,都不認為向別人學習是可恥的事;士大夫這一類的人,只要說到誰是老師,誰是弟子這些話時,大家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紀相近,學養能力也差不多啊。」向官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極為羞恥;向官位高的人學習,又覺得近乎諂媚。唉!從師問學的風氣不能恢復由此可知了。巫師、醫師、樂師、各類工匠,是君子所鄙視的,現在君子的見識反而比不上他們,實在很奇怪啊!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請教,郯子這些人,他們的才德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必不如老師,老師也不必比學生高明。領悟道理的時間有先後,學業各有專門的研究,只是這樣罷了。
李家的年輕人名叫蟠,今年十七歲,喜愛古文,六經的經文、傳文都通曉熟習。不受當時風氣(恥學於師)的拘束,來向我請教,我讚許他能實踐古人從師問學之道,就寫了師說送給他。
本文是作者批評時俗、闡論師道的論說文,歷來得到許多學者很高的評價。由本文可以了解韓愈是思想家、文章家,同時也是教育家。
就思想方面來說,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省。
就文章方面來說:
一、首段提到人們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末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這些是從反面批駁。本文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二、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