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1剖析.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人们公认伽利略时代是现代物理的诞生的时期。他留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发现,但是如果你想一下,虽然这些发现很重要,但它们并不是最重要的遗产,更重要的是他教给我们应当怎样去研究物理学。 ---杨振宁 同学们好! ? 宇称不守恒 杨-米场论(规范场) 杨-巴克斯特方程(统计力学) …… 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象或假设→运用逻辑包括数学计算→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对结论进行修正和推广。 1.4 运动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二.已知加速度(或速度)及初始条件,求质点任一时刻的速度和运动方程(积分法)。 一.已知质点运动方程,求任一时刻的速度、加速度(微分法); 第一类问题 1. 其轨迹为一条直线 注意 —— 凡直线运动,可将坐标原点选在轨道直线上,建立一维坐标,将各矢量按代数量处理。 例题1.已知粒子运动方程 分析粒子的运动情况。 转折性时刻: 0 t 3: 粒子向 - x 运动; 0 t 1: 加速 1 t 3: 减速 t 3: 粒子向 + x 运动 -1 -6 2 1 3 -12 -1 -6 2 1 3 -12 2. 该粒子作一般变速直线运动 2.具体分析 平面曲线运动 例题2. 已知: 1.质点做什么运动? 合运动:斜抛运动 质点从原点出发,初速度为 3.求抛射角、轨道方程、射程、射高 抛射角: 射程 射高 轨道方程: 4.求 注意:结果保留2-3位有效数字 例题3. 一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 求:(1) 任意时刻t,质点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2) 什么时刻质点加速度的大小等于b,这时质点已转了几圈? 解:质点的速率 P O (2) 设t’ 时刻,质点的加速度与半径成45o角,则 (2) 当? =? 时,质点的加速度与半径成45o角? (1) 当t =2s 时,质点运动的an 和 一质点作半径为0.1 m 的圆周运动,已知运动学方程为 (1) 运动学方程得 求 解 例4 以及aτ的大小 第二类问题 例题5 已知:质点沿直线运动, 求: 解: 思考:若加速度 a =恒量,三个*式成为什么形式? 用类比方法写出用角量表示的圆周运动公式和 ? = 恒量 时的形式 思考: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在自然坐标系中任意时刻的速度 解 例6 求 已知质点运动方程为 求 之间的路程 。 例7 解 质点运动速度为 速率为 路程有 例题8. 一艘快艇在速率为 时关闭发动机,其加速度 ,式中k为常数,试证明关闭发动机后又行驶距离x时,快艇速率为: 证明: 证毕 一.运动的绝对性和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只有相对确定的参考系才能具体描述物体的运动, 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不相同。 一个坐标系中的描述 另一个坐标系中的描述 变换 二.低速 下的变换 分别从 系和 系描述质点 的运动 §1.5 不同参考系中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定理简介 * * * 60岁退休学术讨论会结束时,念了9世纪一位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0世纪初,杨振宁父亲的朋友—朱自清,把这两句诗改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我们知道近代物理中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并不多,但在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居于世界前列的,包括公元前3-5世纪古希腊文明达到顶峰的时候,中国相应的研究也并不落后。后来西方推崇亚里士多德等的神学,科学发展停滞了2千年,中国却一直在进步中,包括汉唐宋元,甚至是明代的前期,中国都是科学进步的引领者。近代中国的科学才落后于西方,因此在近代科学中以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常数很少。当然这也与中国人谦虚的美德有关,比如康普顿-吴有训效应中,吴有训回到中国后一直谦虚的表示是自己导师康普顿的功劳,自己没做什么,在中文书中都没有提到吴有训,而外文书中都是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再比如:自从泡利1930年前后提出中微子的假设后,关于中微子存在的实验久久未能成功。因为中微子不带电荷,不能用探测器发现,而且它几乎不与物质碰撞(比如可以自由地穿过地球),很难找到踪迹。王淦昌于1941年从国内湄潭(当时浙江大学逃难所在地)向美国《物理评论》寄出一篇论文,详细描述实验方法。王淦昌先生真是一语中的,给“山重水复疑无路”的中微子存在验证,带来了“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文章发表后几个月,艾伦就按王淦昌的建议做实验,可惜实验精度不够,未能测出单能反冲。后许多人继续工作,直到1952年,戴维斯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