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9级 茶化复习资料修改后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茶叶生物化学》的历史、性质、任务及发展趋势。
要点:《茶叶生物化学》的定义、性质和任务。
第一节《茶叶生物化学》历史及发展趋势
茶叶生物化学的历史
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成品茶化学成分的研究—鲜叶化学成分的研究—茶树代谢的研究—制茶化学及功能成分的研究。
第一阶段:寻找、发现、提取或鉴定茶叶中的成分。成分中有些来源于茶鲜叶,有些属于制茶过程中转化形成的。
第二阶段:开始注重成茶中化学成分的来源及制茶化学变化,因此鲜叶化学成分受到关注。
第三阶段:注重 对茶树代谢尤其是次级代谢中重要品质成分的合成,代谢途径及相关酶进行研究。
第四阶段:以茶叶品质化学、鲜叶成分、茶树代谢研究为基础,重点进行了制茶化学及品质控制的研究,如红茶制造化学,香气成分等。1980年代开始,茶叶功能成分受到关注。
茶叶生物化学的发展趋势
1、在茶叶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茶叶饮料及茶叶附产品(如功能成分的提取与利用)开发和生产,终将成为商品,无论是品质、品味、卫生安全等都涉及到化学问题。
2、与生物技术的联系日趋紧密
茶叶生物化学最终都将以方法或技术的形式发挥作用。
3、次级代谢仍将是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茶叶品质成分、茶叶综合利用的重点是次级代谢成分,且研究仍不完善,如香气成分、次级代谢的途径及调控等。
4、茶饮料的开发、综合利用、香气成分、酶工程化学等是未来重点研究领域。
一、基本知识、技能、概念
1 茶叶生物化学
概念:是研究茶树各个器官化学成分的种类、性质、生物合成、转化途径及变化规律的专门学科。根据研究的内容,分为静态和动态2个部分。研究组成茶叶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存在部位及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与茶叶品质关系的部分,属于静态茶叶生物化学,也称茶叶化学;研究组成茶叶的各种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转化及其与生态条件、栽培技术、加工工艺关系的部分,属于动态茶叶生物化学。此外,根据在茶学各学科中的研究重点,又可分为栽培生物化学、制茶生物化学等。
性质:研究和阐明茶叶品质成分的生物代谢、制茶转化规律及相关条件的专业基础学科,并为茶学学科发展及茶叶生产、加工、开发利用提供有关化学理论、方法及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
(1)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关注植物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医学等学科的发展动态,并应用其研究成果。
(2)茶树代谢及调控的研究。
(3)制茶转化及调控的研究。
(4)茶产品尤其是茶饮料质量、风味化学的研究。
(5)) 儿茶素品质指数值越高,茶叶越嫩(针对绿茶)
多酚类的合成:三个阶段(莽草酸途径P112、苯丙酸盐代谢P114、类黄酮合成途径P115),莽草酸途径合成“芳香族氨酸”,“苯丙酸盐”代谢生成香豆酰辅酶A,再经类黄酮合成途径形成儿茶素等物质。在儿茶素的基本结构中,A环来自3个醋酸分子,B环来自莽草酸,C环来自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莽草酸途径的先质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糖酵解产物)和4-磷酸赤藓糖(磷酸戊糖途径产物)多酚类合成的亚细胞定位,细胞质中合成后转运至液泡。
多酚类的转化
茶树体内的多酚类物质主要积累在细胞的液泡,茶树体内的多酚类物质也进行各种分解代谢,14C儿茶素饲喂试验;参与碳代谢,提供碳架,提供能源。(P118)
生物碱 的合成:
(1)嘌呤环的直接合成
(2)嘌呤环由核酸降解提供
咖啡碱的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叶片
生物碱的转化
茶树体内咖啡碱和其他嘌呤碱的分解代谢首先是脱甲基形成黄嘌呤,再经氧化形成尿酸(动物体仙的终产物),进一步分解最终形成尿素和CO2。
生物碱在茶树体内的分布及含量变化
(1)除种子外,其它部位均含有咖啡碱,其含量分布为叶片>茎>花果;嫩叶>老叶。
(2)云南大叶种>一般中小叶种。
(3)夏茶>春、秋茶。
(4)遮荫、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咖啡碱含量。
茶氨酸的生物合成(P96)
(1)底物谷氨酸的合成
茶树根部利用铵态氮,由a-酮戊二酸合成谷氨酸P97。谷氨酸很快转化为谷氨酰胺、茶氨酸等酰胺类化合物将铵贮藏起来,从而茶树表现出喜铵性和耐氨性。谷氨酸的另一合成途径是由谷氨酰胺提供氮源,从a-酮戊二酸合成。
(2)底物乙胺的合成
乙胺由L-丙氨酸脱羧形成(在茶树根部进行),L-丙氨酸的合成(P103)
茶氨酸的分解
生成谷氨酸和乙胺。乙胺可进一步进入到呼吸代谢和儿茶素的合成途径中。
茶氨酸代谢的生理生化意义
是茶树贮藏、输送、提供氮素的主要形式,是碳氮代谢平衡的指标物质。
芳香物质的代谢
芳香物质的合成
不饱和脂肪醇的合成与转化 由十八碳酸氧化裂解形成P119
芳香族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转化 前期途径与儿茶素的合成途径相同,即经莽草酸途径合成芳香族氨酸。P120
萜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转化 TCA中间产物—单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