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广元柑橘虫害事件(2008) 味全奶粉检出阪崎肠杆菌致病菌 美国花生污染事件 (2008) 德国毒黄瓜毒豆芽(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 食品安全标准 ????第四章 食品生产经营 ????第五章 食品检验 第六十条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第六章 食品进出口 ????第七章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九章 法律责任 ? 第十章 附 则 第11章 食品微生物 食品生境特征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预防 各类食品中的微生物 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检验及卫生标准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HACCP) 食品微生物的研究前景 第一节 食品生境特征 食品的营养组成 水分 氢离子浓度 温度 渗透压 氧化还原电位 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 一、食品的营养组成 碳源、氮源、无机盐、维生素 不同的微生物利用营养物质的能力不同 大多数微生物利用低分子化合物-氨基酸、葡萄糖等 少数微生物利用高分子物质-蛋白质、淀粉、脂肪 微生物分解利用营养成分的差别 二、水分 各种食物均含有一定的水分,包括结合水和游离水,微生物能利用的是游离水 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Aw):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P)与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汽压(P0)的比值,Aw=P/P0,范围0~1 多数微生物生长的Aw值为0.98~0.99之间 一般Aw低于0.90时,细菌几乎不能生长,至0.88酵母菌生长受限,霉菌可达到0.80 三、氢离子浓度 根据PH范围划分食品 酸性食品(PH4.5):水果类 非酸性食品(PH4.5):蔬菜,鱼、肉、乳等动物性食品 食品中微生物生长取决于微生物对不同氢离子浓度的适应能力,细菌一般在接近中性生长 霉菌生长适宜PH为3.8~6.0 酵母菌生长适宜PH为4.0~4.5 四、温度 根据细菌生长的适应温度 嗜冷菌:-5~30℃ ,最适温度10-20℃ 嗜温菌:10~45℃ ,最适温度20~40℃ 嗜热菌:25~95℃ ,最适温度50-60℃ 25-30 ℃食品最容易变质的温度 病原菌均为嗜温菌 低温储存食物,警惕嗜冷菌的生长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常引起罐头食品的腐败 五、渗透压 食品中形成不同渗透压的物质主要是食盐和糖 绝大多数微生物适宜在低渗透压的食品中生长 根据耐受食盐和糖的程度分类 嗜盐菌 耐盐菌: 能在不含盐的食品中生长,也能在2~10%食盐浓度的食品中生长 酵母菌和霉菌耐盐能力强 耐糖菌 酵母菌对高浓度糖最具耐受力 六、氧化还原电位 微生物在食品中生长要求适合的氧化还原电位 需氧微生物只能在高氧化还原电位食品中生长 厌氧微生物只能在低氧化还原电位食品中生长 影响氧化还原电位的因素 氧分压 pH值 食物的新鲜程度 七、天然防御结构和抑菌物质 天然防御结构-外壳 抑菌物质-乳过氧化物酶系统、伴清蛋白、酚类化合物、香料 第二节 食品微生物的来源、危害及其预防 一、食品微生物来源及污染途径 根据污染来源不同分 一次性污染(原发性)-原料阶段受到污染 二次性污染(继发性)-加工、运输、储存过程中受到污染 具体来源 土壤 水 空气 人与动植物 生产环境与食品用具 (一)土壤 (二)水 (三)空气 (四)人与动植物 (五)生产环境与食品用具 二、食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两种危害 造成食物本身的变质-食品变败 以食物为载体-食源性疾病 (一)食品变败 spoilage 微生物的作用-主要是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产生的酶 细胞外酶 细胞内酶 食品本身的作用-动植物食品本身含有各种酶 食品变败的过程即微生物利用自身酶的氧化、还原及合成等反应而生成最低级分解产物的过程。 (一)食品变败 spoilage 变败类型 腐败 Putrefaction-蛋白质成分在厌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以恶臭为主的变化 酸败 rancidity-脂肪成分被微生物分解生产脂肪酸和甘油,再经过一系列氧化过程,分解为醛、羧酸,产生特有的酸败气味 发酵 fermentation-碳水化合物成分被微生物分解成酸、醇、和气体的变化,使食品软化和酸度升高 (二)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致病因子: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生物性污染:细菌性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源性病毒性疾病、食源性寄生虫病、食物中毒 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人畜共患传染病 食源性病毒性疾病 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2024)青岛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紫砂壶历代名家.doc VIP
- 某银行新员工国际业务培训课件.ppt VIP
- 有理数的乘方(公开课).ppt VIP
- 牙髓炎临床表现及诊断.ppt VIP
- 2025-2030年中国水利工程勘察设计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docx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测试卷-苏教版-含答案.docx VIP
- 2024-2025学年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青岛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NBT47021-2012甲型平焊法兰.docx VIP
- 2025年危险品水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复习题库资料(浓缩500题).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