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3.12】 求图示T形截面的形心位置。 【解】 建立坐标系Oxy,由于截面关于y轴对称,形心C必在y轴上,故xC=0。为了求出yC,将T形截面分割为Ⅰ、Ⅱ两个矩形,它们的面积和形心坐标分别为: 矩形Ⅰ: A1=13500mm2,y1=165mm 矩形Ⅱ: A2=9000mm2 , y2=15mm 由形心坐标公式得: 4、实验法 形状复杂或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要通过计算来确定它们重心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可采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其重心的位置。常用的方法有: 1) 悬挂法。 对于均质的平板形物体或具有对称面的薄零件,可将该物体用线悬挂在任一点A,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重心必在过悬挂点A的铅垂线上,标出此线〔如图(a)〕。然后再将它悬挂在任意点B,标出另一铅垂线〔如图(b)〕。这两条铅垂线的交点就是该物体的重心。有时可做第三次悬挂进行校核。 将连杆的B端放在台秤上,A端搁置在水平面或刀口上,使中心线AB处于水平位置,测得B端反力FB的大小,由力矩方程 ∑MA= 0 FBl-Wh = 0 得: h = FBl/W 若测得A端反力FA的大小,则可得 : h′= FAl/W 2)称重法。 对于形状复杂或体积较大的物体常用称重法测定其重心。例如:连杆具有对称轴,所以只要确定重心在此轴上的位置h。先称得连杆的重量W,并测得连杆两端轴心A、B之间距离l。 【解】取梁AB为研究对象,画受力图。 由力偶系的平衡方程: 得 : 故: 因此,平面平行力系只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只能求解两个未知量。 3、平面平行力系 若平面力系中各力作用线全部平行,称为平面平行力系。取y 轴平行于各力作用线,x 轴垂直于各力作用线,则平衡方程中已满足∑X = 0,此时平衡方程只有两个, 即 : (A、B两点的连线不能平行于各力作用线) 平面平行力系平衡方程的二力矩形式: 【例3.6】塔式起重机如图所示,机架自重W,最大起重荷载F,平衡锤重WQ ,已知W、F、a、b、e、l,欲使起重机满载和空载时均不致翻倒,求WQ 的范围。 WQ min FB 【解】 1)考虑满载时的情况。 首先,画出受力图: 然后,列平衡方程: ?MB= 0 → WQmin(a+b)?We?Fl = 0 求解: WQ max FA 然后,列平衡方程: 求解: 因此,要保证起重机在满载和空载时均不翻倒,平衡锤WQ应满足条件: 2)考虑空载时的情况。 首先,画出受力图: 物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物体通过约束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的系统。求解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先取整个物体系统为研究对象,列出平衡方程,解得部分未知量,然后再取系统中某个部分(可以由一个或几个物体组成)为研究对象,列出平衡方程,解出所有未知量。有时也可先取某个部分为研究对象,解得部分未知量,然后再取整体为研究对象,解出所有未知量。 2)逐个取物体系统中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列出平衡方程,解出全部未知量。 应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选择求解方法,恰当地选取研究对象,列出较少的方程,尽量使每一个方程中只包含一个未知量。 3.2.4 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 【例3.7】组合梁的荷载及尺寸如图所示,求支座A、C处的反力及铰链B处的约束力。 ?MB =0 FC cos 30? ×6m-(20×6×3)kN·m =0 得: FC = 69.28 kN ?X =0 FB x-FC sin 30? =0 得: FBx = 34.64 kN ?Y =0 FBy-FC cos 30? -(20×6)kN=0 得: FBy = 60 kN 【解】 1)取BC为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 列出平衡方程 2)取AB为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 列出平衡方程 由: 由: 由: 【例3.8】在图示结构中,已知F=6kN,q=1kN/m,求支座A、B处的反力和链杆1、2的受力。 【解】 1)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 列平衡方程 2)取 CBE为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 (假设链杆1受拉力F1) 列平衡方程 F1=8kN (拉力) 3)取结点D为研究对象。 画受力图(假设链杆2受拉力F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