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doc

2015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doc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届河南省信阳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诗的语言弹性,他的修辞、句式和篇章组织的生命感,都是与渗透于其间的诗性直觉和用典密不可分的。直觉与用典,是诗学领域的两种文化现象。一般说来,直觉是始生性文化现象,用典是再生性文化现象。比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登池上楼的直觉。但据传他梦见族弟谢惠连,似有神助而拾得此句,因而李白《送舍弟》云:“他日相思一梦君,应得池塘生春草。”这就成了用典,成了对谢氏直觉的再生性处理。钟嵘《诗品·总论》说:“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现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直寻即直觉。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不废直觉,在不少场合也不忌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直觉的文化密度较疏,用典的文化密度较密,诗中的文化疏密度应该得宜。更重要的是,直觉须具精神深度,直逼事物本原;用典须能点化,化出文化真趣。 李白为诗,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神韵,因此直觉在他的诗中占有重要位置。他以山水为友,总能以一种不隔、不俗的心情体验山光水色,常常凭着瞬间的直觉,把带着自然露珠的新鲜意象采入诗中。他这样写《对雨》:“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他这样写《晓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水纹不起,你何必发愁?风线难牵,你岂能感到它重?这些不可言喻的感觉,都是把风线水纹牵系着自己感觉神经所致。雨后初睛,清池积雨而满,绿树淋湿而低垂,但是迎着晓光已是鱼跃莺吟的生命欢快,诗人已经以直觉切入自然界的生命节奏之中了。他这样写郊外:“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寻雍尊师隐居》)他这样写县府衙门:“山鸟下厅事,檐花落酒中。”(《赠崔秋浦》)在郊外,他体验到青牛趋暖、白鹤栖高的情趣,直觉到大自然饶有意味的沉默。在县府衙门,他体验到无为而治的县令公事清闲和诗酒兴浓,竟然与花鸟同乐了。由于他以直觉拾取清新的意象,有些诗行几乎语语珠玑,带有自然的光润性。 直觉的魅力,在于它抛开某些文化杂质的拖累,还原出诗的天然本性和天真情调。面对这种天然纯真,人们当会感到这才是真正的“思无邪”。也就是说,直觉的本质在于真,它卸去了某些文化化妆。如《越女词》其三:“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采莲女笑入荷花去,是一幅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何等鲜丽的画面。她竟然会“佯羞”,但人们不会因其“佯”而觉得在作假,反而觉得她胸无城府,脱口而出,天真无邪。作诗作到这个份上,也可谓化境矣。 (摘编自杨义《直觉的魅力与流水用典》)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直觉的一项是(3分) A.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C.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直觉具有始发性,和用典一样都是诗学领域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李白的诗歌中表现 得比较充分,这也使得李白诗歌语言富有弹性。 B.“思君如流水”、“高台多悲风”、“清晨登陇首”、“明月照积雪”,这些诗句无不是由 直觉而得来,意象新鲜,犹如带着露珠。 C.钟嵘在《诗品》中特别强调了直觉之于诗歌的作用,作者不完全赞成他的观点,因 为作者认为诗歌需要直觉,但也并不排斥“用典”。 D.诗歌既要用典又要直觉,只要平衡好二者在诗中的作用,让它们在诗中各得其所, 就能彰显诗歌的文化真趣和自然真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所说“直觉”是特殊术语,因为它不是简单指对审美对象的外形描摹,而是要 具精神深度,能传达诗人对审美对象特殊观照。 B.“水纹愁不起,风线重难牵”,其中含蕴着作者的大胆想象,融入了作者独到的生命 体验,因此完全可以称得上“直逼事物本原”。 C.若说“鱼跃青池满,莺吟绿树低”中的“青池满”和“绿树低”已能诉诸视觉的形 象,“鱼跃”和“莺吟”则透示着生命的欢快。 D.李白在《越女词》其三中跟着直觉,使用“佯羞”一词,却没因此损害诗中形象给 读者留下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我是追梦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