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改解析.ppt

物理化学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改解析.ppt

  1. 1、本文档共1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简史 1850, 威廉米(Ludwig Ferdinand Wilhelmy, 1812-1864, 德国物理学家) , 研究在酸性条件下蔗糖分解(水解为D-(+)-果糖和D-(-)-果糖)的反应速率,发现反应速率正比于蔗糖和酸的浓度。 1864 ,古德博格(Cato Maximillian Guldberg, 1836-1902, 挪威数学家,理论化学家) 和 瓦格(Peter Waage, 1833-1900,挪威化学家) 给出“质量作用定律”的公式。按照这个公式,反应“推动力”正比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 1865,Harcourt 和 Esson (英) 分析了 H2O2 和 HI、KMnO4 和 (COOH)2的反应。他们写出了相应的微分方程,通过积分得到浓度-时间关系。他们也提出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式 k = A TC 1884 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 1852-1911, 荷兰物理化学家。 提出碳原子价键的空间结构学说;提出稀溶液理论)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Studies of Chemical Dynamics”,“études de dynamique chimique”)出版。 在这本书中,van’t Hoff 推广和继续发展了Wilhelmy, Harcourt 和 Esson 的工作。 特别是,他引入了微分解析方法。 他也分析了平衡常数以及正向、反向反应速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现在称为 van’t Hoff 方程)。 1887,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 1853-1932, 生于拉脱维亚的德国化学家,唯能论者。 发现电解质解离的稀化定律。长期反对原子论,但终于公开认输)。 在他的 著作《Lehrbuch der allgemeinen Chemie》的引入“反应级数”和“半衰期”的概念。 1889,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1859-1927, 瑞典化学家,物理学家。建立电解质电离的理论。) 进一步分析了反应速率对温度的依赖关系, k=A exp(-B/T),并提出一个“能垒”解释;这个方程后来被称为 Arrhenius 方程。 在20世纪,化学动力学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从“第一原理”确定速率常数和反应级数)。但是,目前还不能预测实际化学过程的动力学参数 k。 ? 1913, Chapman (英) 创立、Bodenstein (德) 发展了链反应中的稳态近似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中间产物的速率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1917, Trautz (德) 和 Lewis (英) 分别独立发现反应速率取决于分子碰撞频率。 现在,被称为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碰撞理论”。 1920s 朗格缪尔(Irving Langmuir, 1881-1957, 美国化学家。 提出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理论) 。 研究了表面反应动力学,得到被后人命名为“Langmuir 等温线”的基本理论。 后来,Hinshelwood(英)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成为多相催化反应的“Langmuir-Hinshelwood 机理”。 1934 赖斯(Rice,美国) 和 赫兹菲尔德(Herzfeld, 美国) 证明:与自由基有关的链式反应(用稳态近似求得浓度)是引起有机化合物热分解反应(例如,乙烷和乙醛)反应级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 1935,艾林(Eyring, 美国) 发展了一个统计处理方法,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或“过渡态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化学反应有两个步骤: (a) 反应物平衡转化为“活化复合物”; (b)上述复合物的分解(有限速率步骤)。   中国的贡献: 中国的催化作用和化学动力学研究,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 当时工业落后,化学研究基础薄弱。中国只有化肥工业采用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工业催化过程,这为研究和发展同类新型工业催化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加速发展化肥工业的同时,很快地建立起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学工业及电石乙炔化学工业。研制成一系列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有重要意义的催化剂,并开展了一些有关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1959年底,中国科学院在大连召开了第一次催化研究工作报告会,交流了建国10年来的催化研究成果,说明中国的催化研究队伍已经形成,具备研制国外正在探索的催化剂和催化过程的能力。对中国急需的催化剂,已能组织力量攻关生产。 例如,氨合成的铁催化剂、硫酸生产的钒催化剂、石油炼制中的铂重整催化剂、水煤气流化床合成燃料和化工原料的熔铁催化剂等。 同时还初步开展了乙烯、丁二烯的络合催化聚合的研究。 中国石油资源的开

文档评论(0)

武神赵子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