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类别的抗生素要点.ppt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有关化学合成类抗细菌药物 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细菌耐药性 发现: 20世纪初,人类已发明和拥有了一些疗效显著的化学药物,可以治愈原虫病和螺旋体病,但对细菌性感染则束手无策,为此,人们试图研制一种新药以征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菌; 这一难关终于在1932年被32岁的德国药物学家、病理学家、细菌学家格哈德·多马克(G. Domagk)所攻破。 G.Domagk, de origen alemán, descubre la sulfamida. Publica el artículo “Contribución a la quimioterapia de las infecciones bacterianas” donde explicaba como un producto, especie de derivado del azufre, contenía extraordinarias propiedades bactericidas: las sulfamidas 百浪多息--第一种磺胺药物 多马克及其合作者经过千百次试验,发现了一种在试管内并无抑菌作用的、名为“百浪多息”(prontosil)的桔红色化合物——4-氨磺酰-2′,4′-二胺偶氮苯的盐酸盐,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疗效极佳,且毒性很小; 多马克对已感染上了链球菌的自己的小女儿作人体实验,服用了“百浪多息”,挽救了她的生命; 第一种磺胺药物“百浪多息”的发现和临床应用的巨大成功,使得现代医学进入化学医疗的新时代,人们更有信心解决传染病的治疗问题; 1939年,多马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百浪多息” 应用于临床后不久,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Trefouel)夫妇及其同事揭开了“百浪多息”在活体中发生作用之谜; 他们认为“百浪多息”在体内可转化为具有制菌活性的磺胺—ρ-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 SN)。 百浪多息的化学结构 磺胺结构通式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940年,Wood和Fildes研究了磺胺的作用机制,并阐明由于它的分子结构、电荷分布与细菌生长所需要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 para-amino benzoic acid)高度相似,因而两者发生了竞争性拮抗作用; 之后,美国的 Lederle实验室的学者发现PABA是叶酸的一个组分,磺胺能与PABA互相竞争二氢蝶酸合成酶,从而妨碍叶酸合成。 (一)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ic acid ,THFA,CoF)是一个传递一碳单位的辅酶,而一碳单位与氨基酸代谢密切相关,还参与嘌呤和嘧啶的生物合成及S-腺苷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其在生命代谢中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细菌不能利用叶酸作为前体,需要外源的PABA合成四氢叶酸,如细菌缺乏四氢叶酸,影响核酸合成,则使细菌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再利用机体各类防御机能就可克服细菌感染。 PABA 磺胺 叶酸 四氢叶酸的合成过程及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位点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1)磺胺是PABA(正常底物)的结构类似物,可作为竞争性抑制剂与二氢蝶酸合成酶结合,阻断了叶酸的合成; 2)二氢蝶酸合成酶将磺胺作为底物形成一种稳定的磺胺-二氢蝶啶类似物,这会使得细胞内二氢蝶啶酰焦磷酸的含量减少,由此降低了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反应速率,导致细胞中四氢叶酸浓度降低。这样就使那些能利用二氢蝶啶和PABA的细菌无法合成足够的叶酸,于是生长受到抑制; 抗菌增效剂甲氧苄胺嘧啶能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活性,使二氢叶酸无法还原为四氢叶酸,因而也阻碍了叶酸的代谢和利用。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人类因为没有二氢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合成酶及二氢叶酸还原酶,故不能利用外界提供的PABA自行合成四氢叶酸,亦即必须在营养物中直接提供此类物质,因而对二氢蝶酸合成酶的抑制剂—磺胺药不敏感,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TMP也不敏感; 这就是为什么磺胺类药物具有选择性毒力。 (二)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1、二氢蝶酸合成酶发生变异的耐药机制 1)染色体介导的磺胺抗性 (1)点突变 从抗性大肠埃希菌菌株中分离到突变的染色体dhps基因,与野生型比较仅有一对碱基的差异,即Phe28→Ile即引起了对磺胺的抗性; 而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对磺胺抗性的突变涉及到14个位点的突变。 1)染色体介导的磺胺抗性 (1)点突变 Maskell等对肺炎双球菌磺胺抗性株的研究表明编码DHPS的染色体基因sulA上有3~6个碱基的重复,即在Arg58→Tyr63间有一、二个氨基酸的重复; 还有研究表明此类菌对TMP-SMZ抗性是由于Arg58、Pr

文档评论(0)

三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