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井安全监控讲座 尹亚云 矿井安全监控系统 采煤技术 矿井灾害 环境及背景 系统介绍 联网情况 事故案例 采煤技术 采煤:把有价值的煤从地壳中挖掘出来。 煤炭生产的全部过程和工作。 采煤技术 采煤是根据煤炭储存、自然条件,利用现有煤炭生产技术和资金进行安全出煤,达到零排放、零污染。采煤是人与自然斗争过程。 采煤技术 采煤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发展煤炭工业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规范、标准,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坚持开放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科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采煤技术 开采方式分露天开采、地下开采两类。通常采用机械化方法;少数用水力采煤;煤的地下气化尚处于试验阶段。 采煤技术 地下采煤技术经历过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 18世纪肇始于英国,使采煤从手工生产过渡到单一生产工序的机械化生产。 以蒸汽为动力的提升绞车、水泵、扇风机,取代了辘轳提升、水斗戽水和自然通风。20世纪初到4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了风镐、电钻、 凿岩机、 链板输送机、气动装岩机、电动装载机、带式输送机、自动卸载矿车等采掘设备和大功率的电动绞车、水泵、扇风机等技术装备 采煤技术 第二个发展阶段 采掘工作面从单一生产工序的机械化,发展为全部工序的综合机械化。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英国、苏联分别研制出用于地下长壁工作面的联合采煤机,可同时完成落煤、装煤两道繁重工序的作业。与摩擦式或液压式单体支柱,以及稍后研制出的可弯曲输送机一起,构成了配套的普通机械化采煤设备(即普通采煤机组)。至60年代初,液压自移支架取代了单体支柱,构成了综合采煤机组,从而使工作面生产的采煤、装煤、运煤、支护、采空区处理等所有工序,实现了连续、协调一致的综合机械化。 采煤技术 矿井生产的日趋集中,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推动了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等环节的进一步技术改造。一些装备正朝着大型、强力、高速的方向发展。 采煤技术 煤矿开采技术,无论露天或地下,在目前已达到的高度机械化基础上,正朝着生产过程的遥控、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改进综采设备的设计、选型、材质、制造工艺、检验方法和维修制度,将提高其生产能力和设备利用率。同时,在矿井提升、 运输、 排水、通风、瓦斯监控等许多环节,将实现自动化、遥控。地下和露天煤矿都将实现电子计算机集中自动管理监控。有的国家已将机器人试用于井下回采工作面。水力采煤法如能在资源回收、煤泥处理、辅助运输、通风系统等技术环节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也将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开采技术。 采煤技术 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地测防治水、安全、调度、职业卫生、应急救援、地面设施。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自建国以来,煤炭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煤炭产量逐年上升,已跃居世界第一 矿井灾害 煤矿工人的井下环境中存在的粉尘、噪声、振动、高温、高湿、不良体位等职业危害因素对工人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另外,煤矿井下条件十分复杂,水、火、瓦斯、煤尘、顶板等重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 环境及背景 矿井瓦斯 矿井瓦斯系矿井内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的总称。 井下有害气体中属于可燃可爆炸的气体有甲烷(CH4)、H2、CO、H2S等,属于有毒的气体有H2S、S02、CO、NH4、NO2、NO等;属于窒息性气体有N2、CH4、C02与H2。 甲烷是无色、无味、无臭,可以燃烧或爆炸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甲烷的密度为0.716kg/m3,为空气的0.554倍。 环境及背景 甲烷本身无毒,也不能供人呼吸。空气中甲烷浓度增高会相对降低空气中的氧含量,可使人窒息。当甲烷浓度为43%时,空气中氧的浓度即降到12%,人感到呼吸非常短促;当甲烷浓度为57%时,相应的氧浓度被冲淡到9%,人即刻处于昏迷状态,有死亡危险。 瓦斯在煤层中呈两种状态存在:游离状态和吸附状态。 环境及背景 瓦斯爆炸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瓦斯浓度在5%~16%之间; (2)混合气体中氧浓度≥12%; (3)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即高温热源(大于650℃)存在的时间大于瓦斯引火感应期。 环境及背景 瓦斯爆炸的危害 一是产生高温、高压冲击波,摧毁井巷和通风设施,伤亡人员; 二是产生有毒气体,对人的生命威胁更大。 瓦斯爆炸产生的高温,瓦斯浓度为9.5%时,在自由空间状态的爆炸温度为18500C、在封闭空间状态的爆炸温度为26500C。井下巷道介于两者之间。爆炸时的压力可达1.OMPA,爆炸冲击波传播速度,可从数米每秒到2500m/s,冲击和破坏力很强。 环境及背景 2002年,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63人,全国工矿企业共发生伤亡事故13960起,死亡14924人,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