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兼葭多元译本.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批判性思维与兼葭的多元译本 摘要:《兼葭》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古老情歌。情文并茂,音韵和谐。多位名家将它译为英语。而由于译者参考的版本不同,对典籍的定位不同,以及《兼葭》本身存在的地域、历史、文化问题使得《兼葭》的外译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翻译作为一种传承文化的手段,但又是一种非自然的语言使用,无法准确地,完整地再现原诗的风貌,但翻译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异的过程,不同的版本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进步。本文以《兼葭》为例讨论在典籍外译中我们应该持批判性态度,正确看待对典籍的不同理解,从而达到提升文化实力,实现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兼葭、外译 “兼葭”中的“伊人”究竟为何人?“兼葭”为何物?诗作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兼葭作为诗经中秦风的首篇,情文并茂、音韵和谐,承之者众,对它注解和阐释又多分歧,由此引起更多关注。这种关注不仅限于中国本土,也延伸至异国他乡,其译文之多便可为证。本文着重探讨“兼葭”的注解及其英译文的差异所在,并从其翻译的多元性倡导一种批判性态度,博采众长,使中国文化得以最准确地用英语呈现,实现使“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策略。 一、兼葭原诗的多解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1.题旨分歧 关于 兼葭的题旨有三种观点: 1)毛诗》《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 将无 以 固 国焉”。认为这是讽刺因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不能重用贤人。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作官,甚至就将诗人作为隐士。 2)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东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3)爱情说。 今人杨任之、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概而论之,可将“兼葭”分为“传统的兼葭”和“现代的兼葭”两种。传统的兼葭是政治、意识形态相连系的结果,而现代的兼葭是脱离了政治与意识形态的 “新批评式的解读结果。 2.辨义 对词语的不同理解主要集中在”兼葭一词上。商务版《古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兼”芦苇,“葭”初生的芦苇。大多数译本将“兼葭”理解为芦苇,而据笔者考证“兼”为没长穗的芦苇,“葭”为初生的芦苇,由此可见,二者是有细微区别的,也有少数译者将其理解为芦苇和灯心草,笔者认为缺乏实际依据。 3.原诗手法 《兼葭》一文首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有人认为是“兴”,也有人认为是“赋”。《毛诗》认为是“兴”先言芦苇的毛盛来引起对伊人的思念,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则认为是赋,在浸透凉意的秋风中,湖中芦苇,随风飘摇,露水在满湖的芦叶上从晶莹剔透到逐渐转为白霜,诗人描写深秋这一凄冷的景象意在烘托钱中书先生所言的“企慕之情境”。笔者认为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我们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后面的东西,就感到这首诗中的意象,不只是诗人拿来单纯地歌咏,其中更蕴含着某些象征的意味。“在水一方”为企慕的象征,钱中书《管锥篇》已申说甚详。“溯游”、“溯洄”、“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也不过只是反复追寻的艰难和渺茫的象征。诗人上下而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遥不可及。 4.伊人之所 白露为霜”给我们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但这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吗?从下文看,并非如此。是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我们也无从知晓。 二、蒹葭英译的多元性 本文共收集了12种代表性的《蒹葭》英译文作为研究的对象。最早的为1871年James Legge,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其中外国译本(即译入译本)共6种,中国人及华人译本(即译出译本)共5种。 1.译文结构 1) 12种译作有11种都分为3节仅有1首未分节。11首译诗在诗义上基本能按顺序与原诗逐行对应;交叉对应5首,即译诗与原诗的诗义不能逐行对应,但在全局大意上基本能够大致对应。 2)译文有5首为24行,其中较少的为博客白露的简化版译文16行,最多的也为来自博客白露的译文30行。 3)所有译文每节均有分行呈7、8、9、10行,2首未分行即高本汉的《The Boo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