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城市工程系统规划.ppt
第九章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第三节 其它工程规划 第四节 管线工程综合规划 第五节 环卫与防灾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在给水规划中,着重介绍水源选择与保护和管网布置形式。 1.水源选择 (1) 给水水源种类 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其中地表水是城市的主要水源。 地下水源包括潜水(无压地下水)、自流水和泉水。 地表水源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海洋。 (2) 给水水源选择原则 ① 要有充沛的水量,能满足城市近期及远期发展的需要,要综合考虑工农、生活用水的总量及分配。 ② 要有较好的水质,处理过程可简化,即可降低成本。 ③ 水源地的选择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与城区的距离要适当,既防止远距离供水,也要便于水源地防护。 ④ 水源数量依情况而定,城市布局分散,可多个水源。 2.水源保护 ① 地表水源的卫生防护 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其水质标准不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的II类标准。 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二级保护区,其水质不低于III类标准。根据需要在二级保护区外划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准保护区。 2.水源保护 各级保护区的卫生防护规定如下: △ 取水点周围半径100m的水域内,严禁捕捞、停靠船只、游泳和从事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动,并应设有明显的范围标志。 △ 取水点上游1000m至下游100m的水域,不得排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护范围不得堆放废料废渣,不得设立有害化学物品仓库、堆站或装卸垃圾、粪便和有毒物品的码头,沿岸农田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持久性毒性或剧毒的农药,不得从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该段水域水质的活动… △ 供生活饮用的专用水库和湖泊,应根据具体情况,将整个水库湖泊及其沿岸列入防护范围,并应满足上述要求。 2.水源保护 ② 地下水源的卫生防护 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的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 直接影响开采井水质的补给区地段,必要时也可划为一级保护区。 二级保护区位于一级保护区外,以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梁。 准保护区位于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以保护水源的补给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各级保护区的卫生防护规定如下: △ 取水构筑物的防护范围,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取水构筑物的形式和附近地区的卫生状况进行确定,其防护措施与地面水的水厂生产区要求相同…….. △ 分散式水源,水井周围20—30M范围内,不得设置渗水厕所、渗水坑、粪坑、垃圾堆和废渣堆等,并应建立必要的卫生制度。 3.管网布置的形式:枝状网和环状网 枝状网把水厂泵站或水塔到用户的管线布置成树枝状,管径随所供给用户的减少而逐渐变小。树枝状网构造简单节省投资,但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差。适用于狭长地带和用户分散地区。 环状网给水管网纵横相互接连,形成闭合的环状管网,其优缺点正好与树状管网相反。 在城市给水工程管网布置中,常是由环状网和树状网相结合的。一般城市中心地区,布置成环状网。而郊区或次要地区,则布置成树枝状。 二、给水工程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排水工程规划 城市排水分为三类: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 通常所言的城市污水是指排入城市排水管道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 在排水工程规划中,着重介绍排水体制、污水量预测、排水系统布置形式、污水处理厂选址与水的循环利用。 1 . 排水体制 2. 污水量预测 城市污水量包括城市生活污水量和部分工业废水量,与城市性质、发展规模、经济生活水平、规划年限等有关。 污水量与用水量密切相关,通常根据用水量乘以污水排除率即可得污水量。根据规划所预测的用水量,通常可选用城市污水排除率、城市生活污水排除率和城市工业废水排除率来计算城市污水量。 城市污水排除率 雨水量计算(见《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雨水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s=qΨF 式中:Qs-雨水设计流量(L/s);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 Ψ-径流系数; F-汇水面积(hm2)。 注:当有允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