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底板水防治理论与技术.ppt

  1. 1、本文档共1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底板水防治理论与技术

底板突水机理及防治技术 一、矿井水害类型及特点 我国八大聚煤期 早寒武世 早石炭世(C1) 北方晚石炭世—早二叠世(C3-P1) 南方二叠纪(P) 晚三叠世(T3) 早中侏罗世(J1-2) 早白垩世(K1) 第三纪(E)。 聚煤特征 1、从浅海海湾逐步向滨海、沿海地区并最后向陆地内部迁移。 2、聚煤作用的气候条件随着植物界的发展演化,由热带、亚热带迁移扩展至温带。古生代多为热带、亚热带,中生代以后多为温带。 3、各聚煤期植物不同。早古生代菌藻植物;晚古生代蕨类;中生代裸子植物、蕨类;新生代被子植物。 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 分布广泛 、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相对集中。 既广泛又相对集中,是我国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重要特征。 水源划分水害类型 地表水害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害 侏罗系-第三系孔隙-裂隙水害 煤系砂岩裂隙-孔隙水害 煤系薄层灰岩水害 厚层灰岩水害(北方奥灰,南方茅口灰岩) 老空、老窑水害 其他水害(导水陷落柱、断层、封闭不良钻孔、防水设施、边界煤柱等) 水害特点 地表水害 包括河流、水库、湖泊、海洋、雨季洪水等。其危害为: 通过井眼、矿井安全出口、采后塌陷坑、煤系含水层露头、喀斯特塌陷等直接或间接透入矿井而造成事故; 地表水体底部渗漏增大矿井涌水量; 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害 分布面积广; 广泛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 为孔隙水,连通性好; 与其他含水层露头接触,或其他方式发生水力联系,可成为其他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侏罗系-第三系孔隙-裂隙水害 一般分布面积局限; 与第四系水有广泛的水力联系或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补给; 为孔隙-裂隙水,连通性较差,局部富水性较强; 与其他含水层露头接触,可成为其他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煤系砂岩裂隙-孔隙水害 具有成层性,一般具多层特点; 为裂隙-孔隙水或裂隙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在某些方向上连通性好,裂隙发育部位富水性较强; 在没有地表水、第四系水及其他水源补给条件下,其动、静储量往往不大; 距离煤层近,影响较大。 煤系薄层灰岩水害 灰岩厚度较小,静储量不大; 在有充足补给水源条件下,动储量较大; 一般为岩溶-裂隙含水层水或裂隙-岩溶含水层水,富水性不均匀; 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与埋藏深度、构造发育程度、构造部位有关; 夹在可采煤层之间或煤层与奥灰之间,距离煤层较近,甚至直接成为煤层顶、底板,对煤层开采影响大。 厚层灰岩水害 奥陶系灰岩 出露广泛,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或第四系等水的补给,总体补给水源充足,动、静储量巨大; 一般为岩溶-裂隙含水层水或岩溶含水层水; 发育两套岩溶系统,古岩溶和近代岩溶;具有强径流带和分支径流带,水力系统复杂,不均匀性显著; 岩溶裂隙的发育程度与埋藏深度、构造发育程度、构造部位有关; 含水性强,可疏降性差,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影响大。 张家界黄龙洞 江苏宜兴善卷洞 老空、老窑水害 积存于生产或开拓水平之上; 水量不大,一般不会造成淹井危害; 一旦揭露,水量集中,来势猛,往往以“有压管道流”的形式突然溃出; 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对人身安全危害极大; 老窑水积存时间长,水的酸性强,腐蚀性强,危害大; 其他水害 岩溶陷落柱:突水通道,危害大; 断层,导水:活化,断层影响带; 封闭不良钻孔:导水通道,连通含水层; 防水设施:主要是挡水墙,有水或无水,围岩、墙体稳定性,静水或动水; 边界煤柱:破坏,不稳定,易引发突发性事故;。 二、底板突水机理 1、底板突水研究历史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注意到底板隔水层的作用 40年代至50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次提出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 60年代至70年代,匈牙利国家矿业技术鉴定委员会将相对隔水层厚度的概念列入《矿业安全规程》 70年代至80年代末期,很多国家的岩石力学工作者在研究矿柱的稳定性时,研究了底板的破坏机理 我国在底板突水规律研究方面起始于60年代, 70年代中期,国家派科技人员去匈牙利考察, 70年代后期,修改了原有的突水系数概念,并应用于实践。 80年代开始,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山东科技大学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特采所为代表,不仅各自独特的理论,而且具有一个完整的研究梯队,如“下三带”理论。 90年代,山东科技大学“下四带”理论 目前,我国防治水的研究工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关于突水系数 T=P/M T=P/(M-C) 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注意到底板隔水层的作用 40年代至50年代,匈牙利韦格弗伦斯第一次提出底板相对隔水层的概念。即: 不突水临界值 统计发现80%突水小于此值 欧洲国家采用 60年代至70年代,匈牙利国家矿业技术鉴定委员会将相对隔水层厚度的概念列入《矿业安全规程》 同时对应用条件做了一些规定,其中要求采深不超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qinyu201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