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__跟驰模型与间隙穿插模型
交通流模型——基本参数的关系 表征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之间的关系式:交通流模型。 在交通控制、监视系统的规划、设计中最为有用。 反映交通流特性的特征变量 极大流量Qm(qm),就是Q-V曲线上的峰值。 临界速度Vm(u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速度。 最佳密度Km(km),即流量达到极大时的密量。 阻塞密度Kj(kj),车流密集到车辆无法移动(u=0)时密度。 畅行速度Vf(uf),车流密度趋于零,车辆可以畅行无阻时的平均速度(又成为自由流速度)。 一、速度—密度模型 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线性关系模型 格林柏格(Greenberg)对数模型 派普斯(Pipes)单段式模型 一、速度—密度模型 格林希尔茨(Greenshields)线性关系模型 伊迪(Edie)多段式模型 二、流量—密度模型 对数关系模型 高密度 Qm、Vm和Km是划分交通拥挤的重要特征值。 当K>Km、V<Vm时,交通拥挤 当K≤Km、V≥Vm时,交通不拥挤。 不连续的流量-密度曲线 三、流量—速度模型 流量—速度曲线 流量—速度曲线 四 跟驰模型 跟驰理论——研究在限制超车的单车道上,行驶车 队中前车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后车反应。 研究条件——限制超车、单车道 研究对象——后车的行驶状态 研究前提——前车行驶状态变化 研究目的——单车道交通流特性 跟驰——非自由行驶状态 制约性——驾驶员紧随前车,车速在前车车速附近摆动,前后车之间要有安全距离。 延迟性——后车的行驶状态改变滞后于前车 传递性——车队中第一辆车的行驶状态改变 将影响、传递到车队中的最后一辆车。 1、 线性跟驰模型 最早出现的跟弛模型 形式简单 是其他跟弛模型的基础 线性模型的缺憾!!! 2、 非线性跟弛模型 非线性跟驰模型 线性跟驰模型的特点 线性跟驰模型与实际情况有差别 驾驶员的反应强度与车辆之间的间距有关系 真实的条件下,车辆之间的间距越小,驾驶员的心情越紧张,反应强度越大 非线性模型之一:车头间距平方倒数模型 格林希尔茨模型的推导 非线性模型之二: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格林伯格模型的推导 格林伯格模型的推导 格林伯格模型的推导 非线性模型之三:正比于车速的间距平方倒数模型 驾驶员的反应过程与车速有关 车速高的反应比车速低时要大 安德伍德模型的推导 安德伍德模型的推导 安德伍德模型的推导 3、 跟弛模型的一般形式及其发展 跟驰模型的一般公式 传统跟弛理论的不足 对跟弛模型进行改进 以线性跟弛模型为例 未来跟弛理论的主要发展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给跟弛理论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课题 智能化公路 车辆自动驾驶 作业 1.简单叙述交通流的五类速度-密度关系及其代表性的数学关系。 2.简单叙述交通流的流量-密度关系并推导它们间的三类代表性数学关系。 3.简单叙述交通流的流量-速度关系及其代表性的数学关系。 4.简要回答交通流中车辆的跟驰现象,并推导简单线性跟驰模型。 5.根据简单线性跟驰模型,运用微分法推导交通流关系模型中格林希尔茨模型的表达式。 6.根据简单线性跟驰模型,运用微分法推导交通流关系模型中格林伯格模型的表达式。 7.根据简单线性跟驰模型,运用微分法推导交通流关系模型中安德伍德模型的表达式。 8.描述交通流间隙穿插理论。 9.利用间隙穿插理论,推导Drew模型。 驾驶员的反应系数不是常数,与车头间距有关 可认为成反比关系 令 ?1——模型参数 当速度为0时,交通流密度为堵塞时的密度kj。 两边对时间积分 当速度为自由流速度uf 时,车头间距为充分大,密度为0 令 ?2——模型参数 利用q=uk变形 积分 积分 确定参数 利用q=uk变形 模型得证 ?3——模型参数 非线性模型之三:正比于车速的间距平方倒数 模型 利用q =uk 变形 积分 积分 确定参数 利用q=uk变形 模型得证 非线性模型之二:车头间距倒数模型 非线性模型之三:正比于车速的间距平方倒数模型 非线性模型之一:车头间距平方倒数模型 线性模型 m=0,l =0 距离平方倒数模型 m=0,l=2 距离倒数模型 m =0,l =1 正比于车速的距离平方倒数模型 m=1,l=2 车辆的减速性能比加速性能强 出于交通安全因素,驾驶员对前车减速 的反应比加速的反应激烈 现实的道路交通中 现行的交通法规规定,发生追尾事故后,后车负全部责任 因此,在不同的刺激下,驾驶员的反应是不同的 其中, 取决于车头间距增大或者是减小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V2 V1 t Time headway 五 间隙穿插理论 与间隙穿插模型 优先式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 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主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