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ppt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必修二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 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 农业经济 4.成长原因: 有利: ①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②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③生存需要;④统治者重农政策。 不利: ①规模小、条件简陋、简单再生产,难抵天灾人祸; ②封建统治腐朽、剥削的沉重和社会动荡。 5.影响: 推动精耕细作发展;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和近代中国落后原因之一。 6.认识: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日益发展,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封建统治者的重农政策及其原因: 政策: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 “与民休息” 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 垦荒 。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 《农桑辑要》 ;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 垦荒 。 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原始农业 商、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四)、精耕细作技术的日趋成熟 石刀、石斧 耒耜和石锄、石梨(少量青铜农具) 铁农具和牛耕 耧车、耦犁、 犁壁 曲辕犁 刀耕火种 排水、除草 培土、沤肥和治虫等 垄作法 代田法、区田法 绿肥、轮作 多熟、套耕、专业区域(商品化) 翻车 筒车 南方育秧移栽 耧锄 南方稻麦复种制 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占城稻),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 引进玉米、甘薯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氾胜之书》 《齐民要术》 《农桑辑要》《农书》 《农政全书》 农书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②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①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奴隶社会 (商周) 国王所有贵族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二、古代土地制度 贫者无立锥之地 (土地兼并严重) 井田制 出现原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 奴隶主加强管理 发展: 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性质: 土地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瓦解: 铁犁牛耕,私田增多(生产力的发展) 战争频繁,劳动力不断减少 税制改革,加速瓦解 税制改革:1.春秋:管仲“相地而衰征” 2.鲁国:初税亩 3.战国(秦):“除井田,民得卖买” 标志其废除 地位: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4.土地兼并: 发展: 战国:随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开始大量被兼并 汉代:土地买卖与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明清:商业资金大量用于买田置地 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危害: 见资料核心归纳 均田制 发展: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前提: 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目的: 保证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 评价: 积极:1.抑制了土地兼并;2.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3.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局限:1.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2.人地矛盾的突出使其在唐中期被废除。 封建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做法 5.租佃制: 产生于战国—汉代比较普遍—宋朝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发展: 发展趋势:1.租佃关系越来越普遍; 2. 租佃关系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影响: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有利于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促进新的生产关系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原因:土地兼并 赋税: 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泰半之赋”) 徭役: 水利、交通、国防、城市、 宫室、陵墓等工程建设 兵役: 征战、戍边、守地 田亩税、人头税、杂税、附加税、临时性的征收 西汉:编户制度 北魏:租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三长制 唐朝中期:两税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趋势:税时;税形;税种;税标;人头税最终废除 3.古代中国重要的赋役制度: 徭役 兵役 (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