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doc

一、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   (一)依赖自然   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游牧蒙古人领悟到人与天地万物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宇宙(“遨日其朗”)统一整体中,相互间密不可分;世上万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大自然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遂形成了“世上万物以天地为根”的自然本体价值。把天与地视为万物之源,人类万物有赖于天地而生,是游牧蒙古族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古老的认识。这种质朴的自然观,再加上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导致草原游牧民族原始文化中形成了具有强烈的归顺自然、依赖自然、适度师法自然的观念。尽管其中带有浓郁的宗教情结,但他们用人们最容易理解的方式,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   “黑车白帐,逐水草放牧”的游牧经济生产条件下,没有人工种植牧草,完全靠天然水草,天然养畜,自然繁殖。牧场的选择、迁徙的进行、放牧方法的择取、牲畜的管理以至收获的多寡等完全依自然而行。在衣食住行、节日祭祀、游戏歌舞方面,他们以皮毛为衣,以肉酪为食,以毡庐为居,以马驼为载,以敖包为祭,以长调为歌,以盅碗助舞……一切都充满了自然和生态特征,流动的生产方式,简约的生活方式,淳朴的行为方式,一起外化出北方游牧民族对大自然无限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的情怀。也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引导下,草原自然环境得以保持其原貌——蓝天碧草清河净土。因而,从这一角度看,草原文化更是一种自然生态文化或“绿色文化”。   (二)崇拜自然   在游牧蒙古人的心目中,由于大自然的地位至高无上,因而,对自然不仅依赖,更是信仰崇拜,赋予大自然、天与地以神性。这种仰拜的意识和情愫在游牧民族的原始宗教中表现得最为充分。他们崇拜的对象一般都是灵化了的自然物、自然力及一些自然现象,有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树神、动物神、祖先神……认为这些自然物、自然力及一些自然现象皆由神灵主宰,草原的兴旺、五畜的平安都有赖这些神灵的保佑。从“依赖”到“崇拜”,体现了人从大自然恩惠的接受者到自然界的尊崇者的角色转换。   (三)挚爱自然   在“世上万物以天地为根”的自然本体价值意识导向下,游牧人感悟到自己的一切(包括物质财富、精神享受及人本身)都是天父地母赐予的,没有大自然,游牧人一天也不能生存。当他们一旦明确了自己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后,他们不仅要崇拜自然,进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赖以依存的自然界,爱山、爱水、爱草、爱树、爱原野上自生的牲畜(野生动物),用诚实的心灵和自觉的行动回报大自然的恩泽。成吉思汗曾经嘱咐远征将军速别额台说:“行军途中野兽必多,勿使士兵追逐野兽,不为无节制的围猎,应虑及行程遥远。为补充军粮,只可适度围猎,除适度围猎时外,士兵骑马,要脱去鞍鞦脱去马辔,缓慢进行。执行这样命令,士兵骑马就不会奔驰;立下这样纪律,违令者杖责。”[1](P.318)在游牧蒙古族统一中国前夕的1251年,蒙哥汗登基之时,就颁诏天下:“不要让各种各样的生灵和非生灵遭受苦难。对骑用或驮用家畜,不许用骑行、重荷、绊脚绳和打猎使它们疲惫不堪,不要使那些按照公正的法典可以用作食物的(牲畜)流血,要让有羽毛的或四条腿的、水里游的或草上(生活)的禽兽免受猎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胁,自由自在地飞翔或遨游;让大地不为桩子和马蹄的敲打所骚扰,流水不为肮脏不洁之物所玷污。”[2](P.243)在中国王朝史上,帝王登基都有释放囚犯以示仁慈的惯例,但对自然之物的情感关怀却实为罕见。传说一个孩童问母亲,我们蒙古人为什么总是游牧和迁徙,就不能定居在一个地方?母亲告诉他:如果在一个地方定居,额吐根(萨满教中的地母神)会疼痛的。只有当蒙古人游牧和迁徙时,就像地母神的血液一样在她身上流淌,才使她感到舒畅。牧人的这种善待生物,善待其他所有和人一样的生命与非生命的存在的自然观,与所有存在为善的情愫,充分表明了草原牧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关爱,最终是真正更好地善待人类自己。   (四)美誉自然   游牧人之所以崇拜自然、挚爱自然,是因为他们要依赖自然。对于游牧人来说,是富饶的草原哺育了畜群,是肥壮的畜群养育了他们,他们熟悉并喜爱与自己须臾不分的大自然,进而去用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词语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来赞誉他们最熟悉的大自然。比如他们对阿尔泰山的美誉:“……辽阔无边,坚如磐石/富饶的阿尔泰山啊,永远繁茂/……/辽阔无边,高耸云端/富饶的阿尔泰山啊,牧人的摇篮/……/辽阔无边,坚实雄伟/富饶的阿尔泰山啊,祖先的天堂/……/辽阔无比,雄伟秀丽/富饶的阿尔泰山啊,牧人的骄傲/……辽阔无比,雄伟入云霄/富饶的阿尔泰山啊,我们人生的晨晓/……辽阔无比,矗立在蒙古大地/富饶的阿尔泰山啊,还是那样美好/……。”[3](PP.11~13)自古以来,对于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来说,马是他们生活中最可信赖的伙伴,是他们战场上最忠实的战友,因而,他们在史诗中频频对马加以赞美。如史诗《江格尔》中对

文档评论(0)

wgv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