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321DNA的分子结构.doc
“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方案
王士艳 邓朝会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全书的重点,联系着整本书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和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已经对DNA有所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记住发现DNA的两个人沃森和克里克,并学习他们的精神。
使学生理解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和其结构组成 。
使学生掌握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DNA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理解教材中图3-11中所表达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对沃森和克里克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研精神。
通过对DNA结构的学习和功能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
培养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DNA分子的结构。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重要性:即A-T、C-G
(3)DNA的特性:
①稳定性
②多样性
③特异性 2.教学难点 DNA分子双螺旋立体结构组成及特点:DNA分子由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链接而成的长链,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采用探究式教学为主,同时渗透启发、交流讨论式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把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DNA的化学组成、立体结构等重、难点知识制做成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独特功能,把将这些较难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 2.通过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和认识。 3.通过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通过配合适当的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已有许多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但是DNA分子是怎样贮存遗传信息的?又是怎样决定生物性状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弄清DNA的结构。 新课: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一)第1课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山西临汾的施良飞夫妇和段香翠夫妇在医院生完孩子抱错孩子而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到DNA亲子鉴定,最后找回自己的女儿。介绍生物的碱基对比例是固定的如:几种生物(A+T):(C+G)的比值小麦:1.21;家鸡:1.34;黄牛:1.36;果蝇:1.37;小鼠:1.39;猪:1.43;人:1.5;家蚕:l.59。引出DNA结构的稳定性和遗传特性。从而引发对DNA结构的思考。
2.新课讲解
首先向同门展示坐落于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的DNA雕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该简洁独得的双螺旋作为高科技的标志?自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一文发表50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一项伟大科学发现的力量。DNA双螺旋模型造就了分子生物学,造就了基因工程,而基因工程已开始在改造我们的生活、医药健康、能源、环境等。 向同学们讲述DNA双螺旋结构提出的背景:
1866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一文。
1900年,孟德尔定被从新发现。
1902年,萨顿提出遗传因子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909年,约翰提出“基因”一词。
1909年,摩尔根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928年,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发现DNA是遗传物质。
1944年,艾弗里通过细菌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查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在DNA被确认为遗传物质之后,生物学家们不得不面临着一个难题:DNA应该有什么样的结构,才能担当遗传的重任?
1938年,欧洲结构学派的先驱者阿斯特伯里提出了DNA的第一个结构假说。他发表了一张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并指出dna是一个具有较强刚性的纤维结构。1945年他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出了两种碱基的间隔,提出了碱基与DNA长轴垂直,得出了DNA具有晶体结构的结论。这些发现大大加快了揭示DNA结构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上有三个研究小组继承阿斯特伯里开创的工作,围绕DNA的结构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这三个小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4年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信号传导.doc
- 2014年公需课考试(职业发展)真题.doc
- 2014年初中学生学业考试数学模拟试题.doc
- 2014年山东专科个学校录取分数线.xlsx
- 2014年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技能竞赛(学生组)规则.doc
- 2014年度汇结算纳税服务手册(新).doc
- 2014年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答案.doc
- 2014年春季高中英语(新人教版必修3)同步训练: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Section Ⅰ.doc
- 2014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赛项竞赛规程.doc
- 2014年江西省九校高三联合考试理科综合(理工类)试卷.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