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第二节 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 什么是词序 词序:也叫“语序”,即语言中词语组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用在名词之前。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二、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把谓语提到主语之前,叫作谓语前置,又叫倒装句。谓语前置常见于感叹句和疑问句中,有时也出现于祈使句中。例如: 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赵策三》 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难言》) 勉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在古诗文中,为了押韵、平仄或对仗的需要,也往往作主谓易位的临时变动。例如: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②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三、宾语前置 在古汉语里,由于需要加以强调或由于习惯,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就是所谓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会受到一定语法条件的限制。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在疑问句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1、动词的疑问代词(谁、何、安、曷等)宾语前置: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郑伯克段于鄢》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梁客辛垣衍安在? 《战国策·赵策》 彼且奚适也? 《庄子·逍遥游》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如果动词前面有作状语的副词,疑问代词就放在副词和动词之间。 2、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庄子·齐物论》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何由知吾可也?《孟子·梁惠王上》 3 常见的有疑问代词的凝固结构 (1)何如、如何、如之何、 若何、奈何、若之何、奈之何。 “何如、如何”先秦就成为凝固形式,作谓语时表商量、询问,译“怎么样”。作状语时表询问原因,带强烈反问语气,译“为什么”、“怎么”。如: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战国策·楚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孟子·梁惠王上》 与不穀同好,如何? 《左传·齐桓公伐楚》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如何”是“如之何”这种结构的紧缩而凝固的形式。 “如何”同“何如”的来源不一致,在发展过程中汇合在一起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古书中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若何”、“奈何”、“若之何”、“奈之何”。如: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 《战国策·齐策》 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先生之辩,将奈之何哉?《庄子·盗跖》 疑问代词“何”作谓语,若之、奈若、奈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凝固成为一种固定结构,是一种表疑问的形容性词语,意思是“怎么样”或“怎么办”。 有人有不同的分析,“如”、“若”、“奈”是动词,表示对付、对待等意义;“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后置状语,可译为“怎么”、“怎样”,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作“如”、“若”、“奈”的宾语。“如(若、奈)……何”可译为“怎么对付(对待)……呢”或“把……怎么样呢”。 (2)何以……为 表示反问的句式。其中疑问代词“何”是动词“以”的状语(“以”作“用”讲),“为”是表疑问语气的助词,相当于“呢”。这个句式可译为“为什么用……呢”或“要……干什么呢”。例如: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②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汉书·霍去病传》) 此句式中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