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1,引论.ppt
降低原材料成本 本文反映结束! 谢谢大家观看! 同步糖化发酵工艺 ,能耗下降30% 气象台、地面气象观测站建立,开始积累气象资料,但缺少国际交流与合作 1854年,克里米亚半岛发生战争,风暴,国际合作,天气分析 . 电报 天气图 主要研究成果: 风压定律、气旋、光电、云雨、大气环流;气候图;德国汉恩《气候学手册》三大卷 我国: 气象事业完全是半殖民地性质的 (三)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 特点:高空;定量 以50年代为界,分为2个阶段 为什么以50年代为界? 1.早期:20世纪前50年 气象学: (1)锋面学说,1~2天天气预报 (2)长波理论,2~4天天气预报 (3)降雨学说,人工影响局部天气 气候学:气候型、气候分类法;动力气候学; 小气候 2.后期: 50年代以后,计算机、新技术 (1)开展大规模的观测试验 (2)对大气物理现象进行数值模拟试验 (3)把大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4)气候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 a、一系列学术会议 b、气候预报 c、综合研究 现在:气候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科学问题了 我国: 竺可桢 建国以来:迅速发展 基础理论 天气学 卫星气象 人工影响天气 气候学:竺可桢的物 候学和关于中国 近五千年来气候变 迁的研究 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 第二节 气候系统概述 大气圈 水圈 陆地表面 冰雪圈 生物圈 五个子系统 是主体部分,也最可变 下垫面 一、大气圈概述 (一)大气的组成 多种气体混合、液态和固态杂质 N2:78.08% O2:20.95% Ar:0.93% 99.96% (体积) 干洁空气 干—无水汽,洁—无杂质 是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它们的临界温度(在一定临界压力下,使气体开始变为液体的温度)远远低于大气的一般温度,要发生液化很难,它们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下总呈气体状态。 干洁空气 标准状况下,密度约为1293g/m3 90km以下,比例基本不变 分子量: μ=78.08%×28.016+20.95%×32.000+0.93%×39.944+…… =28.97 O2 N2 来源 垂直分布 向上:更少 5km:1/10 1.5~2km:1/2 地面:1 作用:重要 相变,水分循环 水汽 臭氧 (O3) 形成:O2→O+O O+O2 →O3 垂直 分布 55km:极少 20~30km:最大值,臭氧层 12~15km以上:增加显著 10km:始增 近地面:很少 原因 作用:1、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2、对生物有机体有保护作用 CO2、CH4、N2O等: 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 污染气体 大气气溶胶粒子 液体微粒 固体微粒 凝结核、温度、能见度 作业题: 1.大气的上界有多高?在此高度内分为哪几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高山常年积雪、云峰高耸,反映了哪一层的特点?为什么?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可以把90km以下的干洁空气看成为有固定分子量的单一气体成分? 2.试分析对流层、中间层温度随高度降低的不同原因;平流层和暖层温度随高度迅速升高又是为什么? 实例 5 气象学与气候学 黄建武 班上公共邮箱:QXQH2010@163.com 密码:000000 我的邮箱:wgjzhjw@163.com 我的电话“气象学与气候学”这门课属于 部门自然地理。 气象气候、地质、地貌、植物地理、水文、土壤地理等为部门自然地理。 综合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等为区域自然地理。(现与中国经济地理、世界经济地理合并为中国地理、世界地理。) 是高校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是我院主干课之一。 本课程有一定难度,对物理知识、高等数学知识要求较高,概念多、公式多。原为108学时学完,现压缩。 要求: 主要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会压缩、精减部分内容; 加强自学; 布置有思考题、作业题,作业要认真完成,也作为“平时成绩”。 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大气圈。 通过学习,使大家基本掌握大气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它所引起的天气演变及气候的形成、变化和分布的基本规律; 了解人类对天气及气候条件的利用、控制和改造的基本知识; 从而使大家将来能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中相关部分的教学,同时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和为能适应地理专业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说明 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因我院气象站目前还未恢复重建,气象观测实习暂时还不能进行。 只能开设“认识各类气象观测仪器”等实验课。 参考教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