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赤脚医生——毛泽东时代的农村医疗制度 材料一:解放日报/2005 年/12 月/26 日/第 005 版 嬗变,赤脚医生 47 年路 ———聚焦上海农村合作医疗 本报记者 顾泳 梁建刚 实习生 周阳 农村合作医疗在上海的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1958 年出现雏形、1965 年大发展、1978年后成熟和 1990 年后的跨越阶段。 这四个阶段联系着四个称呼:卫生保健员、赤脚医生、乡村医生和执业医师。 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赤脚医生”。 1965 年,毛泽东发表了“六·二六”批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引发批示的,是一篇有关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 主人公王桂珍,被称作“赤脚医生”第一人,事迹屡次被搬上银幕,至今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赤脚医生”之前,卫生保健员诞生在川沙县的另一个乡镇———张桥乡。张桥乡陆行村的 高翠娥,1958 年当上保健员。如今已是 67 岁的老人,说起当年笑个不停:“记忆最深的是往井里撒漂白粉,当时传染病多,这法子最灵……” 张桥乡不仅是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村级卫生室最早出现的地区。 1957 年,张桥乡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村级卫生室———季乐一社卫生室。 1958 年 10 月,张桥各村开始由集体为农民每人每年支付 8 至 10 元,农民个人每月交 3 至 7 分钱,作为医疗保健基金。 到卫生院看病,可免挂号费、注射费、化验费并减少药品费。 这便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最早的雏形。 毛泽东“六·二六”批示后,这套制度被推向全国。 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曾这样评论:“虽然简单粗糙,但行之有效。只在一代人的时间里,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就从 35 岁增加到了 68 岁,几乎翻了一番。” 年近 60 岁的方生培,在崇明县城桥镇元六村卫生室工作了 40 年,“‘赤脚医生’早上下田,下午再抽空看病。为节约成本,我们还自创草药,煎蒲公英也能抗菌抗炎,有时跟青霉素疗效差不多;熬柳树叶,能防血吸虫病……” 上世纪 70 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发展到高潮。1978 年,上海“赤脚医生”达 9000 多人。 此后,农村施行包产到户,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合作医疗在全国覆盖率从 95%降至 5%,而上海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地之一。 材料二: (按:网上原文残缺) 材料三: 1965年《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指出:“大力为农村培养医药卫生人员。争取在五到十年内,为生产队和生产大队培养质量较好的不脱产的卫生人员”。 根据这一报告,1966年全国范围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赤脚医生培训。 培训的方式是每村选送一到两名“根正苗红”的青年农民,农闲时集中学习卫生知识,农忙时回队务农,同时边干边学; 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常见病的治疗、简单外伤包扎等基本医疗技能以及计划免疫、防疫等基本卫生知识。 历时数年的赤脚医生培训使赤脚医生队伍在70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时全国有“赤脚医生”150多万人。 到1980年,全国有“赤脚医生”的生产大队已有65万多个,占全国生产大队总数的93.7%。赤脚医生队伍成为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力量,成为早期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基础。 赤脚医生的历史作用 赤脚医生制度,是在当时国情下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创举,在我国医疗卫生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解决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受到世界好评 由合作医疗制度、三级卫生网和赤脚医生构成的大卫生体系曾被国际上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 2 在农村计划免疫、卫生防疫、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降低了医疗费用 4 贴近群众,方便群众 赤脚医生真正的优势并不在于他们有多高的医术,而在于他们紧紧地贴近群众。农民愿意在自己的家门口找赤脚医生看病,因为赤脚医生能为他们提供方便、周到、快捷的服务,并且其价格低廉,随叫随到,在普遍缺医少药的广大农村,他们并不高明的医术也为农民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材料四:CCTV历史频道《赤脚医生》 解说: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中国,国家百业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了城市,广大农村普遍缺医少药,即便是上海的郊区,也不例外。 农村医药匮乏的现状渐渐引起国家的重视。1965年1月,毛泽东和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问题的报告》后,很多医疗专家开始下农村进行巡回医疗。 1965年上半年,全国城市共组织了28000多人到农村巡诊;随后,毛泽东接到卫生部的关于农村医疗现状的报告,他生气地把卫生部称为“城市老爷卫生部”,应当“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批医疗水平不是很高,但可以扎根农村,解决农村医疗问题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