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说“戟”及相关问题.doc
說“戟”及相關問題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台 首先這裡要說明一件事,就是付強先生在其《新見銅器劄記二則》一文中,把從金丯聲的字釋為“鍥”讀為“戈”,1是不很確切的,這個字應該釋為“鍥”讀為“戟”。付先生的錯誤是受了我的看法的影響,他事先在QQ上和我討論時,說是此字是“戟”;我說那個字應該是“鍥”,也就是戈,本來是鐮刀。我這麼說本來是想從其源頭上說明這個問題,可惜閒聊倉促沒說明白;他又讀了我的《從“丂”說到“噬”》一文,2覺得有理,就採信了,顯然是受了我倉促之言的誤導,這一點我得向付先生道歉。只是對於金文中被用為“戟”的諸字形以及相關的一些問題還是比較複雜,我覺得還是有深入討論的必要,故作此文以就教於方家。 一、“戟”字形選錄 金文中用為“戟”的字形,如果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寫法不一,簡直是五花八門,雖然目前根據其器物和銘文可以知道它們的確是被用為“戟”,但有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金文中用為“戟”的字的形體主要有以下幾種(每形僅錄各時期有代表性的): 1、武城戟。春秋。 2、滕侯昃戟。春秋晚期。 3、析君戟。戰國早期。 4、雚戟。戰國中期或晚期。 5、十年洱陽令戟。戰國晚期。 6、大良造鞅戟。戰國晚期。 7、曾侯雙戈戟。戰國。 8、曾侯與爽戈戟。戰國。 9、六年安陽令矛戟朿。戰國。 郝本性先生在《新鄭出土戰國銅兵器部分銘文考釋》一文中,引了其中用為“戟”的五種字形,3茲錄于下: 10、 11、、 12、、、 13、 14、、、、 其中14的字形並非用為“戟”,姑從舊說列入,下面還要說明。楚簡文字中“戟”的寫法主要有如下4種形體: 15、曾6 16、天策 17、包牘1 18、上博(一)·緇衣·10 下面的兩種字形,因為涉及到的問題較多,所以放在最後討論: 19、小盂鼎。西周早。師父鼎。西周中。休盤。西周中。五年史簋。西周晚。盤。西周晚。無叀鼎。西周晚。 20、、、、《先秦貨幣文編》4 二、“戟”不讀若“棘” 《說文》:“??,有枝兵也。从戈、倝(段本改作‘从戈榦省’)。《周禮》:‘??,長丈六尺。’讀若棘。”其中“讀若棘”三字大徐本有,小徐本無,段玉裁云: “按大徐有‘讀若棘’三字,非也。《釋名》:‘戟、格也,傍有枝格也。’古音《秦風》與‘澤’、‘作’爲韵,古音在五部,讀如‘腳’。” 段玉裁是認為“戟”不當讀若“棘”。馬敘倫先生亦云: “《繫傳》無‘讀若棘’三字,非脫,此蓋涉下文戛字而誤衍。錢坫曰:‘寫者誤加也。’……宋保曰:‘戟古讀據,不讀若棘……古書戟、棘亦通假,但轉音非本音也。’”5 也是認為“戟”不當“讀若棘”,可見此讀不可靠。不過小徐本無此三字好像也不對,其原文很可能是“一曰棘”,是說戟一名曰棘,後人在傳抄時誤寫成“讀若棘”,因為《說文》中“讀若”、“一曰”錯出,抄寫匆忙難免偶爾弄混,大概徐鍇覺得這個讀法有誤,所以刪去了。“棘”在古傳注中的確訓“戟”,段玉裁云: “《周禮》‘棘門’、《明堂位》‘越棘大弓’、《左傳》‘子都拔棘以逐之’,‘棘’皆訓‘戟’,棘者刺也,戟有刺,故名之曰棘。衺者爲援,則横者爲棘、爲刺也。” 按:段說“棘皆訓戟”應是正確的,宋保說“古書戟、棘亦通假”則誤,“棘”是先秦時對戈或戟的別稱,因為戈、戟的援、內(戟還包括刺)伸張如棘刺,因亦稱之為“棘”,用“棘”為“戟”是義同互用而非通假,故《說文》當言戟“一曰棘”,而非是“讀若棘”。 三、“戟”即“鍥”字異體 對於從丯的“戟”之字形,裘錫圭先生在《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一文中有段論述云: “根据墓中戈戟出土情况和戈頭有內無內的區別,可以肯定竹簡和戈銘裡的‘’、‘’、‘’等字應該釋為‘戟’。這個字在戈銘里有時還寫作,新鄭所出二年鄭令銅矛的字,就是這種寫法的變體。郝本性同志把銅矛的這個字釋作‘戟’,曾侯墓的新資料證明他的釋文是正確的。戰國時代的齊國戈銘有時自稱為‘’,其字或加‘金’旁作‘’,以前我們懷疑它們是‘戟’字而苦無確證,現在就可以放心地把它們釋作‘戟’了。”6 春秋時期“戟”還有一種寫法是上引字形1,是從?從丯,配合裘先生論及的諸字形可以知道,它也是從“丯”得聲的。那麼我們可以知道,自春秋到戰國“戟”字通行的寫法多是從“丯”,不用問也是從其聲,其形旁則有戈(字形8是從“我”)、金、?(或倝)等形,從“戈”是因為戟本是戈類,從金則是因為它是金屬製品,先秦文字中“戈”字很多也從金作,是一樣的道理,這個都比較好理解。至於從“?”,許慎認為是“榦省”,從古文字形看明白是錯的,郭沫若先生曾經專門論述過,他說: “許不知倝之本義,故亦不知戟之所從,云‘從戈榦省’或作‘榦聲’皆非也。字實從戈倝,戟乃建於車之戈,故從戈倝也。戟字於金文僅一見,即‘之造戟’是。字作,倝字作,於車上建旌之形猶存其仿佛。”7 郝本性先生說: “銅矛銘文中有‘奠庫朿’(編號6)。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