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的武學與武舉制度
賴盟騏*
明代武學有中央的兩京京衛武學,以及地方的都司衛武學、府州縣武學。
進入武學的學生,主要為年二十五歲以下的在職武官、武職官員的應襲子弟、
以及武職官員其餘弟姪年十歲以上者。其出路除應襲子弟照例襲職外,也得
應科舉、武舉,或選受(薦舉、會舉)為主管軍政的武職官員。
武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武舉應試者一為武學官生,一為各地文武官吏舉荐「通曉兵法、謀勇出眾」者。
明代的武學是專門為武職及武職子弟設立的學校,目的是為了培養將才,提高武將的素質。但明代的武職素稱難治,武學的學規多流於形式,很難貫徹執行。此外,朝廷對武職及子弟的入學沒有硬性的規定,在學期間學業的好壞與前途也沒有必然的關係。
武科舉是明代選拔武將的重要途徑之一,但並未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主因為朝廷與社會皆忽視武舉。細究其因:一為傳統「重文輕武」的觀念;其次是武舉出身得不到重用;其三乃武舉制度本身的缺失,如策問考試形同虛設,武舉出身皆為驍勇戰將,而非運籌帷幄的將帥。
有明一代,雖重文輕武,然則武學武舉制度在提高軍官素質、培養造就軍事人才方面有一定的貢獻。但教法不嚴、督率無力,朝廷與社會均不甚重視,未能培訓或選拔出兼具韜略及驍勇之名將。
關鍵詞:武學 武舉 武舉制度
一、前 言
以武藝取士的作法,先秦時已出現,
明代為提高軍官素質,中央、地方皆設武學;並以武舉制度選拔將才,惟學者之專論不多, 本文試圖爬疏現有史料及研究成果,對明代的武學與武舉制度作一初步的探討
二、武學的建立與發展
明代為培養選拔將才,於中央與地方皆設有武學。中央武學於北京、南京設「京衛武學」,地方武學則有衛武學及府州縣武學。
(一)武學的創議
明初未設武學,為表示對武學的重視,洪武二年(西元1369)六月,太祖召國子生,詢知諸生未熟騎射,遂宣諭「文足以經邦,武足以戡亂」,強調文武並重,才能「出將入相,安定社稷」。 洪武三年(1370)五月,詔國子生及郡縣學生員皆習射; 十月採納御史袁凱之議,詔儒士更直午門,為武臣講解經史。洪武五年(1372)、洪武十年(1377)、洪武十四年(1381),三次諭令選武臣子弟入國子監讀書。
明代武學之設, 始議於洪武二十年(1387)七月,禮部奏請如前代故事,立武學、用武舉,建武成王廟、祀太公。太祖認為:
太公,周之臣,封諸侯。若以王祀之,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至於建武學,用武舉,是析文武為二途,自輕天下無全才矣!三代之上士之學者,,
太祖以立武學、武舉是分文武為二途,未准其議。太祖雖不贊成建武學,但亦關心武臣子弟疏於武事,所以反覆告誡武職官員應認真教兒弓馬,且禁制極嚴。如洪武二十二年(1389)令:
衛所官員不肯教兒子弓馬,如今有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了手;蹴圓的,卸了腳;做買賣的,發邊遠充軍。
為強調文武兼備的教育,太祖於洪武二十四年(1391)五月,命國子監生解奎等於在京各衛,講說《大誥武臣》;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命地方學校生員兼習「射」與「書」、「數」之法; 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命吏部設學於南京虎踞關,選儒士教武臣子弟之養於錦衣衛者; 三月,命武官襲職子弟應讀書及習閑弓馬,十五歲始得襲替。 因為文武合一的講求,明初將帥皆
出於衛所,而無世胄紈袴之氣。
(二)中央武學——京衛武學
建文元年(1399),始置「京衛武學」,成祖永樂元年(1403),又罷京衛武學, 其後武學逐漸廢弛。永樂九年(1412),成祖諭武臣子弟:「安於豢養,武藝不習,禮義不諳,古今不通」。宣德三年(1428),宣宗亦諭兵部曰:「軍官子弟安於豢養,浮蕩成風,試其武藝,百無一能用之」。
正統六年(1441)五月,英宗命太子太保成國公朱勇簡選都指揮等官,擇御史有文武全才者講說《孫吳兵略》、《歷代臣鑒》等。朱勇荐監察御史朱鑒,朱鑒呈〈請設京衛武學疏〉,提出「開武學、立學規之典,興武舉之科」。英宗准「選驍勇都指揮官五十一員、熟閑騎射幼官一百員,置學授官,開設京衛武學」。 正統七年(1442),從監察御史彭勗之議,設南京京衛武學。
代宗景泰三年(1452)五月,因武生只剩十餘人,遂革北京京衛武學。 景泰五年(1454),南京守備寧遠侯任禮請革南京京衛武學,送武生專習弓馬,代宗以「操習弓馬武藝,故當今之急務,而講讀兵法戰策,尤用武之根本」未允。 天順二年(1458)十月,因國子監學正閻禹錫奏請,才復設北京京衛武學。 其後,又罷北京京衛武學,直至天順八年(1464)三月刑科給事中金紳上奏建言:「擇重臣以備邊患,明黜陟以行新政,設武學以育將林」。 十一月,憲宗以太平侯張軏舊第為校址,復設北京京衛武學,並以閻禹錫為監丞。 嘉靖十五年(1536)四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