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现代文学史..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十七章现代文学史..doc

第二十七章 50、60年代散文创作 狭义的散文,指的是所谓“抒情性散文”,其特征,相近于“五四”文学革命初期所提出的“美文”,后来也有人称之为“艺术散文”。 广义的散文,除此之外,还包括“叙事性”的、具有文学意味的通讯、报告(“报告文学”与“特写”),也包括以议论为主的文艺性短论,即“杂文”、“杂感”等。另外,在有的时候,文学性的回忆录、人物传记等,也会被列入散文的范围之内。 散文创作情况: 1949—1956: 通讯报告、人物传记和革命回忆录得到空前发展。 1957-1966: 抒情散文异常活跃,杂文由建国初的冷寂境地转而复苏。 一、1949-1956: (一)通讯报告空前发展,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表现朝鲜战争的英雄动。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杨朔《鸭绿江南北》 魏巍(1920-2008)创作 50年代出版的散文、特写集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春天漫笔》等。 另有长篇小说《东方》、《地球的红飘带》出版于80年代。 《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当时广为流传。 魏巍通讯报告散文化倾向 1.他善于把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和散文的叙写手法巧妙地糅合起来,强化了抒情色彩。 2.在善于运用一些典型细节描写,着力开掘英雄战士纯美高尚的心灵。 3.作者采取直抒的方式,即以“我”直接进入作品,对所写的人和事发表议论,抒发情感。又或采用对话体,与读者进行直接交流。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是对“新时代”的歌颂,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 (二)本时期的革命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有着鲜明的特色 革命回忆录 大型革命回忆录丛书《星火燎原》和《红旗飘飘》是代表作品。 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领域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还有高玉宝的《高玉宝》和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 为英雄作传是人物传记的主流,黄钢的《革命母亲夏娘娘》生动地展现了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还有柯蓝的《不死的王孝和》、韩希梁的《黄继光》,丁洪等创作的《真正的战士——董存瑞》 ; 二、1957-1966 (一)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二)报告文学成为一支劲旅 (三)杂文的复苏 (一)抒情散文异常活跃 创作队伍构成: 一支来自解放区:如刘白羽、华山、黄钢、杨朔、碧野; 创作队伍构成: 一支来自国统区:如冰心、巴金、茅盾、叶圣陶、老舍,他们的作品常常于朴素、恬淡之中蕴涵着优美和隽永,形成了“地道”的中国派抒情散文“。 《北京的茶食》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创作队伍构成: 另一支是茁壮成长的年轻新秀:如李若冰、杨石、林遐等。 1.1956-1957 审美艺术的短暂复苏 在1956年和次年的一段时间,散文出现了最初的?°复兴?±现象。 (1)批判意识的萌芽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丰子恺《庐山面目》、黄裳《闲》、郁风《我的故乡·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艾青《画鸟的猎人》、《偶像的话》、巴人《况钟的笔》、夏衍《“废名论”存疑》、徐懋庸《小品文的危机》、萧乾《“上”人回家》 萧乾《“上”人回家》 妻:今儿个你怎么这样晚才回来?上:主观上我是希望早些回来的,但是由于客观上难以逆料、无法控制的原因,以致我实际上回来的时间跟正常的时间发生了距离。 妻(撇了撇嘴):你干脆说吧,是会散晚啦,还是没挤上汽车? 上:从质量上说,咱们这10路公共汽车的服务水平不能算低,可惜在数量上,它还远远跟不上今天现实的需要。 1.1956-1957 审美艺术的短暂复苏 (2)山水意识的恢复 碧野《天山景物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秦牧《社稷坛抒情》、菡子《黄山小记》 碧野《天山景物记》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1.1956-1957 审美艺术的短暂复苏 (3)自我生命体验的表露 万全《搪瓷茶缸》、吉胡洪霞《吉鸿昌就义前后》、老舍《养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hljianj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