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pdfVIP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pdf

文学评论 《古诗十九首》对后世文学审美的影响 崔玲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东汉末年兴起的《古诗十九首》。打破了“诗言志”的传统,它的感伤主义特色对我国古代文人影响 深远。它把“人”的主题第一次引入两汉文学,反映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敲开了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时代的大门。它在抒情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诗缘情”的始 祖之一。《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自然、含蓄、悲凉、浑雅的美学风貌更对后代文学审 美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文学审美影响 作者简介:崔玲,女,1971年出生,籍贯:湖南华容,职称职务:副译审,学历: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文 化。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一21—D001-02 《诗)、《骚》已寂,而有汉末《古诗十九首》兴起,诗风为之一变。 常、人生短促之迫切的悲剧性了: 它打破了“诗言志”的传统。既不言政治教化.又不歌功颂德。它下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一归园田居)其四 启建安文学.导致“五言腾涌”局面的出现。它的感伤主义特色对我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惊。一饮酒》其三 国古代文人影响深远。它把。人”的主题第一次引人两汉文学,反映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了汉末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敲开了。人的觉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一饮酒》其十五 醒”、“文的自觉”时代的大门。它在抒情诗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 在感伤弥漫的情绪中,时间与死亡的意象撕揪人心.摇荡性 的,甚至可以说它是。诗缘情”的始祖之一。(-ti诗十九首》代表了汉灵。这种深沉的人生体验,带来的是刻骨铭心的孤独感。漂泊孤寂 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自然、含蓄、悲凉、浑雅的美学风貌更对后 的身体和灵魂本能地寻找着栖息地.才有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 代文学审美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首先,《古诗十九首》奠定的感伤情调。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 (《登幽州台歌》) 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 盂浩然的诗里也流露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及人生短暂的悲 个时代的典型音调”。[1】中国诗歌从其本质属性来说,都是抒怀言 叹,如著名的《岁末归南山一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 志之作.诗歌中的感伤情调正是诗人审美心态的外现。鲁迅先生曾 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 有“悲凉之雾,遍被华林”【2】的感叹,梁启超也说过。千余年中国文 松月夜窗虚。”表达了他仕进理想失落以后的苦闷。 学,都带悲观消极气象”。【3】而《古诗十九首》悲凉感伤之美,实对 李商隐的诗歌侧重表达感情追求中的痛苦和郁闷.有非常浓 后代文人文化心态及行为模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由于社会环境 厚的感伤情调。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 和生活背景的相似,建安诗人直接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美学风 其一),“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其二), 格,以慷慨悲凉为美。。三曹七子”将慷慨悲凉的诗歌风格推向顶 在《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八句诗用到了难、无力、残、死、尽、 峰。曹丕在《与吴质书》中向往“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凄 灰、泪、愁、寒等传递悲伤、甚至是绝望情绪的字眼,表达出令人难 然伤怀”的悲凉情调,曹植《前录自序》说自己“少而好赋,其所尚 以释怀的深重悲哀。 也,雅好慷慨”。钟嵘在《诗品》中,对于建安诗人的评价,亦多着眼 其次,《古诗十九首》追求自然美的艺术风格,也对后世产生了 于其慷慨悲凉之美。论曹操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4]说王 深远的影晌。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美学思想的解放,自然美从一 粲是“发愁怆之词”。【5】在美学艺术创作上,建安诗人在诗歌悲凉情 切美中独立出来.成为当时以及其后各种艺术所自觉追求的一种 绪的开拓上更胜于他们的前辈。

文档评论(0)

ziyouziz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