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稀土大孔基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柴油车尾气排放PM2.5氧化消除反应的催化性能.pdfVIP

含稀土大孔基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柴油车尾气排放PM2.5氧化消除反应的催化性能.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PL-02 含稀土大孔基催化剂的设计、制备与柴油车尾气排放 PM2.5 氧 化消除反应的催化性能* ** 赵 震 , 刘坚, 韦岳长, 段爱军, 姜桂元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 关键词:稀土,大孔基催化剂,设计,制备,PM2.5 氧化消除,催化性能 柴油车尾气排放的炭烟颗粒物(PM )是城市大气污染物 PM2.5 的主要来源之一,能够导致呼吸系 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1],因此必须加以治理。利用过滤器与氧化催化剂相结合的连续过滤 再生技术(CRT )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柴油机后处理技术,该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活性的催化剂在柴 油车尾气的较低温度下将炭烟氧化消除。炭烟颗粒物催化氧化反应是典型的固(炭烟颗粒)— 固(催化 剂)—气(O2 )多相复杂的催化反应,高活性炭烟氧化催化剂不仅应具有强氧化还原性能(活化氧能力) 这一本征特性,而且还应具有与固体炭烟颗粒间良好的固— 固接触能力这一外在条件。由于柴油炭烟颗 粒尺寸一般都大于 25nm,而普通催化材料的孔道尺寸一般都小于 10nm,在文献[2-5]和本组前期工作关于 利用 NO2 的强氧化性(作为气体催化剂)[6-9]、利用纳米粒子的表面自由能高、活动性好的特点,设计 纳米及其复合催化剂[8-14]和低共熔点催化剂[15-17]等催化剂的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孔基催化 剂的设计、制备研究工作 [18-30] ,主要包括:无序大孔氧化物催化剂[18], 三维有序大孔 (three-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3DOM )氧化物催化剂[19-23], 三维有序大孔氧化物担载贵金 属催化剂[23-26],和三维有序大孔基核壳结构催化剂[28-30]。大孔氧化物载体或催化剂组份能大大提高 PM 与催化剂的接触效率;纳米(贵)金属颗粒可以大大提高催化剂对氧分子的低温活化能力,进而大 大降低 PM 的起燃温度,提高催化剂的低温燃烧活性;核壳结构催化剂不仅可以增大氧化物与金属或金 属与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的本征活性,而且还能够防止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团聚 造成的催化剂失活,因而,大大地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803093)),国家科技部 863 计划 (2009AA06Z31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瞻导向项目(QZDX-2011-02 )资助项目。 ** 通讯联系人(Tel: 010 Email :zhenzhao@cup.edu.cn ) 3 第十九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  参 考 文 献 [1] H. Puxbaum, B. Gomiscek, M. Kalina, et al., Atmospheric Environ., 2004, 38: 3949-3958. [2] Y. Yamada, T. Homma, A. Tomita and Y. Tamai, Carbon 22:135(1984). [3] J. van Doorn, J. Varloud, P. Meriaudeau, V. Perrichon, M. Chevrier, and C. Gauthier, Appl. Catal. B, 1:117 (1992). [4] P. Ciambelli, V. Palma and S. Vaccaro, Catal. Today, 17:71(1993) [5] J Oi Uchisawa, A. Obuchi, Z. Zhao, S. Kushiyama, Appl. Catal. B, 18 : L183 (1998). [6] J. Liu, Z. Zhao, Q. Wang, C. Xu, A. Duan. G. Jiang. J. Phys. Chem. C 11

文档评论(0)

chqs5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