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58年资料3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doc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
论“背俞”
——关于背部经穴的探讨——
上海中医学院李鼎
一、何谓“背俞”?
“背俞”是位于脊背两侧的一些特定经穴。其中主要的、也是最早在书籍中出现的是五藏之俞,随后是六府之俞,以及凡以“俞”字命名的背部经穴。即当脊背第一侧线——从中线起数则称“第二行”,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分的全部孔穴。其“第三行”也是足太阳膀胱经,孔穴虽然不以“俞”字命名,但跟“第二行”的“俞’穴,在命意上多是相通。“中行”督脉,孔穴较少,但在背部取穴时必须参照脊椎。为了详细地考察“背俞”,本文即就背部经络经穴学说的起始和演变作一全面的探讨,也是有关祖国医学对于背部的认识理论,是针灸治疗学的主要内容。
“俞”读作“输”或写作“腧”,三字用法相同。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1)本义就是运输船只。孔穴名为“俞”即是指该处与内脏“气血”相通,具有内外相应的意义。写作“腧”,从肉,是把这字专用化。又有写作“窬”(2),本义是“门边小窦”,音俞:不能作“俞穴”的正用字。人体除了以“俞”命名的特定经穴外,泛言之,一般孔穴也可称“俞”。
“背俞”与胸腹部的“募”穴相对应,对诊察疾病有其重要意义,以及四肢部分的一些特定孔穴——井、荥、俞、原、经、合、络、却,同列为“要穴”。四支部分的“俞”穴不作本文讨论范围。惟须明确:经络经穴学说是诊察与治疗相结合的学说,是体表内脏相关的学说;不同穴位的不同作用,在诊疗上必须加以注意和运用。“背俞”以及其他“要穴”,应该认作研究经络治疗的重点。本文讨论如有错误的地方,还请专家们指正。
二、背部经脉
祖国医学将脊背部看作机体的重要部分。以阴阳理论来说,除了“头为诸阳之会”(3),则以“背为阳,腹为阴”(4)指出头及脊背起着主导作用,能影响内藏及全身,而内藏疾病又能反应到背部。经络学说,以脊背及头部正中为“督脉”部位,其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部位。庄子说“缘督以为经”(5),可见古代人民对脊背的注重。正中的督脉与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并是统属于“背为阳”这一总的原则之中。因此,内经并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论述,在其分布关系上是相通的。灵枢经脉篇记载了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颠上(督脉:百会)。其支者:从颠至耳上角(足少阳胆经部分)。其直者:从头人络脑(督脉:脑户),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膕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胆经:环跳),循髀外后廉,下合膕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素问气府论,论各经脉的“脉气所发”,开头就讲足太阳。说“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指头部)。“浮气”浮出于本经之外:中行一、本经二、胆经二,故合为五行。又说“风府两傍各一”是胆经风池穴。从以上经穴交会,可以看出,它跟督脉和旁边足少阳胆经的联系。
灵枢经脉篇又说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其所别。“素问骨空论,论述督脉,说“……别绕臀至少阴(肾经),与巨阳(足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眥,上额,交颠,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所述,即与足太阳循行部位相同。杨上善因而说:“督脉两道;旧来相传为督脉当脊中唯一脉者,不可为正也。”(6)应该认为:督脉的本部是头脊正中,其外延部分,首先是足太阳以及周身。甲乙经说:“难经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颠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7)素问热病论:“巨(太)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从上述,可见脊背部的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虽一居正中,一居两旁,在生理意义上则是相互交会,而督脉是居于统率地位。广言之,头脑及脊背全属督脉,又与腹面的冲脉,任脉相通,王冰更认为,督脉是“督领经脉之海”(8)。
足太阳膀胱经又与足少阴肾经,相为表里。灵枢经别篇说:“足少阴之正,至膕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意即肾合膀胱,与督脉会。
周身经脉,分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分布路线以足经较长,在论说证候时,每言“足”不言“手”,因足经已能概括手经。而阴以阳为主,三阳:即太阳——行身之后;阳明——行身之前;少阳——行身之侧。足太阳膀胱经行下支及脊背后外侧,手太阳小肠经行上支及肩胛后外侧。太阳为三阳之表,外感病症多先犯太阳。太阳与 少险为表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