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王铭铭).pdf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程设计(王铭铭) 《物与心——神话学、历史学与人类学》课程将有选择地结合神话学、历史学与人类学 的有关论述,探讨物文化史、心态史、人类学综合研究的可能与意义。 本课程的观念本位是中国的,它将以古代中国思想中心-人-物混融的观念为理论与方法 的思想出发点,不过,课程的具体内容,却主要为西方神话学、宗教学、结构与历史人类学 关于物、神圣性、宇宙论与人论的成果。 课程的这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征,固 然是中国学术的某种文化-心理“分裂”的表现,但我相信,当下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惟有直面这一“症状”、诠释这一“症状”、运用这一“症状”,方可养育出具有世界意义的 “本土成果”。 课程的综合性,亦有另一层次的价值,特别是将有助于学生把握我们并未深知、却与人 类学与文化史的深度理解紧密相关的思想与研究方法,而这些思想与方法,将有助于我们在 中国思想土壤的基础上,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视野。 黄宗智先生在“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历 史与社会高等研究所?”一文中指出,“一条有效的进路是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历史的反复 对话。社会科学具有众多理论模式,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新鲜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概念。 但我们不应满足于把中国实际当作西方理论的测验场地,只简单地要求证明其正确性,抑或 证明中国的独特性。我们需要的是根据中国经验来创建新的理论概念。”本课程之设置,主 旨亦在于表明社会科学普遍与特殊的二分逻辑已导致严重问题,研究者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 另寻他途。 课程安排 课程分十二个部分,各部分之任务,仅有个别可在一次课中完成,但多数,则可能要分二 三次课中完成。授课人将依据选课学生及阅读、讨论进程的具体情况,对课程的进度进行安 排。 上课以席明纳(seminar,费孝通译)为主,讲解为辅。选课学生应在浏览所列著作的 多数基础上,精读其中一些部分,并在上课时,加以讲述、讨论、辨析。 讨论主题与阅读书目 第一 导言:背景与态度 1.王铭铭:《没有后门的教室:人类学随谈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2.王铭铭:《西学“中国化”的历史困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第二 神话学中的物与人 1. 列维•斯特劳斯:《嫉妒的制陶女》,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第三 三种分类学,三种伦理学 1.列维—斯特劳斯:“类别、成分、物种、数目”,载其《野性的思维》,商务1997 版,第153-181 页。 2.利奇:“语言的人类学:动物范畴与骂人话”,载《20 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1995 版,第331-362 页。或:Edmund Leach, Anthropological aspects of language: animal categories and verbal abuse, in E.H. Lenneberg ed.,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Cambridge, MA,1964。 3 .道格拉斯:“《利未记》的憎恶”,载《20 世纪西方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 1995 版,第 322-330 页。 或: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Routledge, 1966. 第四 物、交换、神圣性 1.莫斯:“总体呈献体系的延伸:慷慨、荣誉与货币”,载其《礼物》,上海人民2002 版, 第44—136 页。 2 .西美尔:“价值与货币”,载其《货币哲学》,华夏2002 版,第20—39 页。 3. Natalie Zemon Davis, The spirit of gifts, in The Gift in Sixteenth Century France, Wisconsin, 2000, pp.11-22. 4. Annette Weiner, Inalienable Possessions: The Forgotten Dimension, California, 1992, pp.22-43. 5. Luc de Heusch, The symbolic mechanism of sacred kingship, Man, Vol.3, No.2, pp.213-232. 第五 政治经济学与文化学 1 . Igor Kopytoff,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fication

文档评论(0)

guj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