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艾青与诗歌的散文化.docVIP

  1. 1、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讲 艾青与诗歌的散文化(40年代) 中国新诗从一开始就要走散文化的道路。胡适的“作诗如作文”、“作文如说话”就是企图剔除旧格律诗,创建新自由体诗的努力;二十年代新月派的新格律诗应当看作是对走乱的步伐的一次调整;三十年代的现代派是在调整后的重新上路,但步伐不够坚决;进入四十年代,现代诗歌彻底的散文化是由艾青来完成的。 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教授说,艾青是“完成新诗文体革命的诗神”。其贡献有三:一是对新诗文体建设的贡献,即确立了自由诗作为新诗主流文体的地位;二是确立了现实主义手法在新诗中的地位;三是影响了七月派的形成。其实,前两者,尤其是确立自由体作为新诗主流文体的贡献是主要的。 1、艾青和诗歌散文化的主张 艾青(1910——1996)浙江金华人,原名蒋海澄。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到法国学习绘画。回国后,因参与左翼文艺活动被捕入狱,遂开始诗歌创作。1933年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14节,107行)引起诗坛注意;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爱国诗歌,被广为传诵;1940年展转到延安,写了很多不成功的诗;五十年代继续诗歌创作;后来在反右斗争中遭清算,直到七十年代末复出,诗歌创作不多。1996年病逝。主要诗集有《大堰河》(1936)、《北方》、《旷野》、《艾青诗选》(1984)等。 艾青说,他“比较喜欢近代的诗人的作品”。他深受凡尔哈伦、兰波和波德莱尔等西方象征诗人的影响。因此,艾青是自由诗体的自觉提倡者。他认为自由体诗“受格律制约少,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与此相应地他也提倡诗的“散文美”。 1939年写专文谈《诗的散文美》。他认为,“散文先天的比韵文美”,“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亲切”,并举例说:“我在一家印刷厂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安明!/你记着那车子!’”艾青一生创作量很大,长诗不少。比较而言,还是一些短诗艺术含量更高、更纯。代表作有《我爱这土地》(38年)、《树》(40年)、《礁石》(54年)、《墙》、《酒》(79年)。 2、艾青的诗 (1)《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艾青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时代和人民命运的关切。他说,“因为诗人最勇于发言,他们常常成了自己所亲近的人群的代言人”,又说,“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也必须融合在个人的痛苦与欢乐里”(《诗论》)。所以,他的诗歌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人民、土地,以及这个古老民族的苦难和这片深厚土地所蕴藏的持久生命力上,为时代和人民歌与吟。尤其是三十年代的诗作,像《大堰河——我的保姆》、《太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手推车》、《北方》等。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代表。“我”的命运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这片土地所遭受的“打击”,就是“我”所遭受的打击;这条河流所涌动的“悲愤”,就是胸中涌动的悲愤;这空中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就是“我”被激怒的灵魂;自然,那来自林间的“黎明”,就是“我”对未来的希望。 排比句的使用加强了抒情的力度。“我”眼中的“泪水”是爱与恨的泪水。爱的是这片土地,恨的是给这片土地带来灾难的反动势力。诗的主题相当鲜明,但表达得含而不露。尤其是细节(“羽毛”“腐烂在土地里”)的运用,使得诗的主体意象(“歌唱的鸟”)更加生动感人。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节奏感,体现了“散文美”的特点。 (2)《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他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这首诗借用“树”的形象来写一个民族。四十年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诗人坚信这个民族团结的力量。以树喻人。一棵树和另一棵树,表面看上去它们是彼此分离的、孤独的,实际上它们的根须在地下是“纠缠在一起”的。就像一个民族,他们的分子是团结的、有力量的。用眼睛看不见,用心感觉得到。艾青诗歌的力量不来自于技术,来自于“诗情”本身。 (3)《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笑,看着海洋…… 195

文档评论(0)

hsh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